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石榴又红了 1教案 语文A版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 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 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 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强暴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 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 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
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附送: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怀念 1教案 鄂教版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教学方法:学生研读为主,尝试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作者或者作品的资料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思路: 激情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现象—反思小结—开放作业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齐读课题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三、合作交流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2.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3.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 四、创新想象 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五、反思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们被文中的母爱感动了,说说你的母亲是怎样爱你的?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教学重点、难点: 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为母爱唱着赞美的歌今天我们一起读这篇课文,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布置自学 1.自由读课文 2.根据新闻记者提示,边读边在书法上标标画画 三、交流汇报(以阅读提示为纲)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犯病,竟成永诀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可通过以下语句,边读边悟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母亲虽然自己身患重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觉,却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
(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为了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没有心思再养花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语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渐出窗外吧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能够带孩子出去走走,母亲竟是如此兴奋!她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6)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春蚕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体会作者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引导学生注意前面语句中的重点词语,那是作者细心观察体会到的,也是令他记忆犹新形象;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然后再交流。
四、延伸拓展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五、布置作业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或是抄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 学生读后感: 读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掉了下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这篇感人的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但曾经鼓励他、安慰过他的母亲却因患严重的肝病而离开了人间文章赞美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妇女我的妈妈也像文中的母亲那样,对我的关心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 就说去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吧 六月中旬,一个天气晴朗而又闷热的下午,妈妈带我去她的同事张阿姨家玩等到晚上七点左右,妈妈说太晚了,该回家了,于是就拉着我的手走向回家的路六月天就像孩子的脸,这句话果然不错,刚才来的时候太阳公公还为我们助兴呢,这会儿乌云密布,雨点一个接一个地掉了下来妈妈见此情景,赶紧加快了步子,怕我被雨淋着。
这恶劣的天气就像故意和我们作对一样,离家还有五六十米远的地方,雨下大了,汹涌的下落,雨珠打在我们的身上,很疼妈妈那天只穿了一件红色的衬衫,里面穿着一件短袖秋衣,我只穿着一件连衣裙妈妈虽然被冻的直打哆嗦,但她还是把外面的红衬衫脱了下来,给我遮雨虽然那天很冷,但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这股暖流是什么,啊!这股暖流就是妈妈的爱! 我相信,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会像文中的母亲和我的母亲那样,为自己的儿女奉献出一切,甚至包括生命母爱是最伟大无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