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过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的确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成为突出的特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存在严重的弊端虽经二战后历次改革,但未真正突破,苏联最终解体,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和曲折性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借助政府的力量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呈现出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社会化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呈现新的特点调整创新经验教训: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充分说明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必须突破传统的束缚,只有不断地创新和调整,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②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③苏维埃政权提出“ ”国内战争一切为了前线(2)措施①农业:实行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 ;强制劳动余粮征集制集中分配国有化(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③政府暂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2)内容①农业: 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国内外 经营③贸易:允许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 制粮食税资本家自由贸易按劳分配(3)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斯大林模式”(1)背景①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②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2)形成①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 ,工业化建设起步,被取消;随之而来的是 ②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完全确立。
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3)表现①实行 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 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主要以 管理经济4)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单一高度集中行政手段(5)影响①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②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存在严重弊端③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工业体系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特别是农业落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种植玉米(2)内容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的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 和发展家庭副业;垦荒,扩大 生产;开展大规模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②工业:将部分企业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 ”,调动生产积极性。
自留地谷物管理权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并取得一定成效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 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局部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①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②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2)局限性: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与美国军备竞赛,经济全面滑坡价值规律自主权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1985年经济全面滑坡的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2)过程及后果①“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提出,改革开始②首先改革经济体制,用 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 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但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③改革重点转向 改革④后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经济方法公有制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有失误,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1.相同点: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2.不同点(1)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内容: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 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影响: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3.结论: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为此,苏俄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D.玉米种植计划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不能……直接过渡”“利用资本主义……提高生产力”,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答案:B类别类别赫鲁晓鲁晓 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 革戈尔巴乔乔夫改 革 背景 目的二战结战结 束,苏苏 联进联进 入和平建设设 时时期;斯大林体 制的弊端日益暴 露;农业农业 的相对对 落后赫鲁晓鲁晓 夫改革 混乱,斯大林 体制弊端未除经济经济 全面滑坡 ,社会陷入危 机边缘边缘类别类别赫鲁晓鲁晓 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乔夫改 革内 容农农 业业开垦垦荒地,扩扩 大谷物生产产; 种植玉米运动动 ;拖拉机等农农 机卖给卖给 集体农农 庄扩扩大农场农场 和农农庄的自 主权权、降低农产农产 品收 购计购计 划指标标、提高农农 产产品价格、放松对对个 人副业业的限制要求国家用经经 济济方法管理经经 济济;打破单单一 的公有制形式 ,允许许个体经经 济济存在工 业业将部分企业业的 管理权权下放; 扩扩大企业业的权权 限推行新经济经济 体制: 注意运用价值规值规 律, 扩扩大企业业的经营经营 自主 权权类类 别别赫鲁晓鲁晓 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乔夫改 革 结结 果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冲破了传统观传统观 念 的束缚缚,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农业农业 、 工业业)工业业利润润提高 ,农农民生产积产积 极性有所提高, 国民收入有所增 加 到80年代初,经经 济济全面滑坡,改 革失败败经济经济 改革效果 不佳,经济经济 陷 入困境,政治 体制改革导导致 苏联苏联 解体局 限 性理论论上没有突破斯 大林的模式,只是 在原有经济经济 体制 上的局部调调整赫鲁晓鲁晓 夫改革 的继续继续 ,没有 突破斯大林的模 式2.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其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答案:C高频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命 题题 立 意战时战时 共产主义义政策、新经济经济 政策为为命题题的热门热门 切入点 ,从命题题的角度来看:大多会从政策变变化的原因、与 现实现实 的关系及影响角度出题题,认识认识 政策演变变的规规律, 达到历历史明智与为现实为现实 服务务的功能现现 实实 链链 接列宁时时期的战时战时 共产主义义政策和新经济经济 政策都是对对如 何向社会主义过义过 渡的探索,有成功,也有挫折,对对今 天中国的社会主义义建设设仍有许许多经验经验 可以借鉴鉴,也可 从中吸取教训训从正反两方面经验证经验证 明,社会主义义模 式不可能固定不变变,社会主义经济义经济 政策一定要从国情 出发发,与时时俱进进,根据生产产力的发发展水平不断进进行改 革。
2009·广东高考)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题指导】 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