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1月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大**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36KB
约21页
文档ID:600972220
2025年1月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_第1页
1/21

2025年1月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一、材料题(★★★★) 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 完善了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的邮驿系统汉代形成邮、亭、驿、置健全的通信系统, 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 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国家役使百姓为“邮人”,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但在其承担赋役方面有一定优待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 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驿置与城镇构成了人员往来的基本停靠站点, 考古材料显示, 在汉代西北地区某条道路上平均每站点相距约38千米邮驿制度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 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 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中期, 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首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民族众多, 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 使国家治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治理国家, 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 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设驿站, 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 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 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 下到总督, 偶尔波及各地族群。

成熟的邮驿制度确保了波斯帝国掌控信息、军队和赋税等关键资源, 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治久安——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邮驿体系功用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秦汉与波斯邮驿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秦汉邮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用秦以来, 邮辞有不同的称呼, 秦朝把“道”“和”“置”等不同名日一概统称为“郎”在秦朝, “郎”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 距离近的用“步传”在邮传方式上, 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 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东穷燕齐, 南极吴楚, 江湖之上, 滨海之观毕至”秦朝还特别重视烽火通信, 沿长城内外设烽火台, 可以迅速传递边防情报 ——据《汉书·贯山传》等整理 行命书(诏书)及书著急者, 辄行之;不急者, 日毕, 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 受书, 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慕 ——秦代《行书律》 材料二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 封设了若干邮辞机构, 建成稠密的通信邮辞网到了光绪年间, 驿务萧条, 据《河西驿日记》记载, 河西锋残破不堪: 房屋破烂, 马细倒塌, 驿夫饥寒交迫, 还有不法的官吏, 不断进行勘索, 造成文报迟延, 通信服塞, 邮务不能正常进行。

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我捧站议》, 大声疾呼: “国家以有限之带(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宫私囊, 复速无足轻重之例信, 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主张取消驿站, 改设近代邮政, 既利于官, 又便于民, 在形势的逼迫下, 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 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威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秦代驿传系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清末邮驿系统急需转型的原因 (★★★★) 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 朱元璋在全国设立了1718个驿站, 其中马驿462处, 水马驿586处这些驿站以南京为中心, 陆驿自会同馆, 水路始龙江驿, 分八道向外延伸各郡以驰道和驿站相通, 公文、书简与官方报纸靠这个帝国道路网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传递信息在宋代步递、马递、水递基础上, 明代驿传系统根据职责范围、技术差异进一步发展为水马驿, 急递铺和递运所水马驿递送使客、转运军需, 视事务大小而设, 急递铺负责传达紧急重要文书, 递运所负责粮食运输, 并设有专门驿道驿道与大部分商路重合, 在物产上便于互通有无, 但后期问题逐渐暴露, “一省军民, 其财赋丁力, 尽竭于驿站而耗之也。

产生消极影响——摘编自曹艳琼《明代贵州驿传系统及其社会发展影响》 材料二: 清初, 以驿、站、台、塘构成的驿传系统沿各个方向延伸至边疆地区, 使边情上传, 政令下达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集中于对原明代驿传系统的改造;第二阶段大力发展边疆驿传系统, 整个边疆地区的驿传系统借助战争的推动得以全面建立;第三阶段为应付诸多新的政治、军事事务而在某些地区扩充驿传系统清代边疆驿传发展常常以战争为契机, 并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败从功能角度讲, 清代的驿传体系集官员接待、文报传递、物资运输三种功能于一身所以当时的驿传绝非仅仅是个交通问题, 而是关系到帝国开拓、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战略因素——摘编自刘文鹏《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明代驿传系统建立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代驿传系统的新发展, 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 4.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 向外扩建交通路网, 建成了连通秦朝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 并建立了众多邮驿, 构成了便捷高效的邮驿网络秦朝统一度量衡, 规定了车同轨, 建立了规范的邮驿通信制度, 编制了《行书律》。

并规定了朝中的垂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 太仆则主要负责车马驿政在地方, 县令和郡守则共同负责交通运输事务明朝之初, 朝廷十分重视边境地区的稳定和交通状况, 因此大力修建边境地区的道路, 调遣人力疏通运河, 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后期, 明朝和蒙古的茶马开始互市, 有力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郑和率领船队南下西洋, 最远到达了现在的索马里地区, 极大的促进了明朝远洋运输能力的发展……工部都水清吏司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全国范围内的道路和水利事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典规此外, 明朝时期还形成了道路、关卡管理制度以及车马商船税务征收制度, 是一套完备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摘编自孙驰《浅析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重要阶段及节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秦朝和明朝交通发展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明朝交通发展的原因 (★★★) 5.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对前朝尤其是隋唐时期公文邮驿制度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创新, 有宋一代, 递铺与驿站分立, 共同组成了邮传网络, 统称“邮驿”“铺驿”等等递铺置于驿站之间, 负责文书情报或官府物资传递, 以“急脚递”专司紧急文书,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无疑承担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对于发展经济、稳固边防也具有重要作用, 以尚书省并枢密院强化对邮驿的管理, 不断修改补充邮驿律文, 复将各级巡察递铺官员的责任、权限一并纳入法律规范, 之于盗窃、毁弃、私拆递角、泄露重大机密等等行为, 分别轻重, 量刑以罚, 比诸隋唐相关法令更为复杂和完善。

—摘编自张可辉、叶美兰《宋代急脚递之创设及其管理、驿令考述》 材料二 近代邮政不同于古邮驿的是履行普遍服务, 方便公众用邮, 10世纪40年代在英国兴起并很快传遍欧洲, 随资本主义的入侵进入了中国, 即“客邮”, 各国“客邮”从各通商口岸不断向内地扩张, “各自为政, 侵我主权, 莫之能阻”因而, 兴办近代国家邮政, 抵制“客邮”已是大势所需 —摘编自樊清《古邮驿的衰落与近代邮政的兴办》(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宋代邮递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近代邮政与古邮驿的不同, 并简述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影响 (★★★★) 6.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 设置驿道, 贯通全国各地, 驿道沿途设置驿站, 全国共设有1639个, 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 从长安经太原, 往东至幽州, 往西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 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 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 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 接广州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大流士为了便于调遣军队, 传达政令, 除了利用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 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

驿道沿途设有驿站, 驿站附设旅馆, 随时都有信差备马以待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 全程2400公里, 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 站站相传, 日夜不停, 7天即可到达终点另一条重要干线起自巴比伦城, 横贯伊朗高原, 东达大夏和印度边境 ——摘编自谢玉珊、徐虎《大流士一世改革与波斯帝国的全盛》 材料三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 新设了若干邮驿机构, 建成稠密的通信邮驿网到光绪年间, 驿务萧条, 甚至还有不法官吏, 进行勒索, 导致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裁驿站议》, 大声疾呼: “国家以有限之帑(收藏钱财府库)项, 既饱县官私囊, 复递无足轻重之例信, 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主张取消驿站, 改设近代邮政, 既利于官, 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 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 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古代欧亚帝国修建驿路系统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析冯桂芬对古代驿路系统的看法 (★★★) 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 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周行”或“周道”。

秦汉两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 双辕车和独轮车得到推广除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外, 秦朝还统一规划施工了直道, 开拓出可以体现国家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炀帝当政时代, 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线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荟萃, 远帆云集宋代造船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 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军事调度、经济往来、文化交流, 都以邮驿系统作为基本条件宋元时期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 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 轮船是资本主义列强强行引进的, 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 有相当部分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1911年, 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 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土地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 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 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

(★★★★) 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道路建设历史悠久大禹治水时即开始人工筑路西周时的道路规划与路政管理为世界首创春秋战国时, 各国非常重视挖河筑堤等建设秦筑驰道, 汉通西域, 灿烂的中华文明, 远播西方魏晋南北朝时, 东北、西北、西南的道路建设发展迅速隋朝大运河开通,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形成以长安为中心的道路交通辐射全国, 甚至遍达边疆辽、宋、夏、金时期, 西南、东北道路交通发展更超前代经元明两代, 到清朝时, 道路里程显著增加, 道路发展至鼎盛, 并孕育近代公路的萌芽——摘编自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委会《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 材料二 罗马帝国为维护帝国政治、行政体系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