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郊祀制度范文

游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2.20KB
约35页
文档ID:123629377
郊祀制度范文_第1页
1/35

郊祀制度范文    郊祀制度张荣明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而且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为保证这一系列活动得以实施的制度    在被中华民族奉为文化圭臬的“廿四史”的绝大部分中,有一个被称之为“志”(或“书”)的组成部分,即“礼志”(或“郊祀志”)    在今天看来,礼似乎仅仅是一种仪式,一种无关紧要的外在的表象,但在古代人看来决然不是这样    他们认为,礼是社会制度,是制约人的欲望的工具    荀子早就指出,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争端,为了制止争端,古代的圣贤们便创建了文明和秩序,这秩序就是礼    礼的内容纷繁多样,核心内容是三项天地、先祖、君师    《史记礼书》开宗明义地阐述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唐代张守节在为“礼书”解题时也说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制,群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    儒家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等级关系作为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人所共知的,但尊祀天地、先祖何以会成为政治制度,它们又是如何反映出来的?过去的研究却不多见。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学界一提起以天地、祖先为崇拜对象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制度,就认为那些现象不过反映了人们的迷妄,是历史上的糟粕,没有研究的价值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它的合理性在哪里?这需要我们挖掘    一、封禅与郊祀1.封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踌躇满志的秦王嬴政得意于统一中华,自认为功盖千古,足资垂范万世,于是带着群臣百官一班人马浩浩荡荡开往东岳泰山    他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这样方能昭显他横扫宇内的功业,这就是封禅    当时随从的儒生博士有70余人,他们认为秦王政靠武力吞并了山东六国本来就不合乎王道精神,与暴徒为侪,如今又听得他想封禅,这怎么可以!于是他们想方设法阻挠,议论纷纷    其中有人说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    (《史记封禅书》)“蒲车”是用蒲草把车轮裹起来,以免轮子轧伤山上的草木;“菹秸”是一种生长在洼地里的植物的禾杆,用这种植物禾杆织成席,然后铺在地上,再行祭祀    自恃功高的始皇帝听得儒生们如此繁文缛节,实不耐烦,于是索性让他们退下,我行我素地做将起来    他从山南一侧到达泰山顶,然后埋立一块石碑,命人刻上他的功德,以此作为封禅的标志。

   石碑的碑铭是皇帝临位,制作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成圣志    贵贱分明,男女理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施于后嗣,化及无穷    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史记秦始皇本纪》)立过功德碑后,从北路下山,禅于梁父    司马迁除了指明秦始遑在泰山顶竖立石碑外,还说“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史记封禅书》)    秦始皇虽然可能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封禅的皇帝,但他是有确切文献记录的最早行封禅大典的皇帝    那么,什么是“封”,什么是“禅”?多数学者认为,“封”是指在泰山顶上建筑的坛,目的是为了接近众神所居的上天,便于向上天禀告;“禅”是在泰山下的特定的地方“除地”,以祭祀地神    如何建“坛”、“除地”,后人解说不同    孟康说封,崇也,助天之高也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应劭说封者,坛广十二丈,高二丈,阶三等,封于其上,示增高也。

   ……下禅梁父,祀地主,示增广    此古制也    武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唐人张守节也说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史记封禅书》解题)但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有人认为“封”是指把皇帝的告天文书秘封起来,世人不得见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    (《史记封禅书》正义引)“封”和“禅”这两项活动是顺序进行的,实际上是一项活动的两个阶段,故统称之为“封禅”    为什么要“封禅”?“封禅”是皇帝颂扬自己的功德,把功德禀告上天诸神和地神,同时也宣告世人    给神灵的,要把那些内容秘封起来,使世人不得见;昭示给世人臣民的,要刻在石碑上,或下达诏书晓谕天下    这一秘一宣,正好显示出皇帝一人作为神人之际唯一使者的身份和角色    孟康说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应劭说刻石,纪绩也    立石三丈一尺,其辞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从封禅的前提条件看,是功成治定,但什么样的世道算得上太平盛世,显然很难有统一而客观的标准。

   《五经通义》试图把封禅制度化,认为“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    事实是否如此呢?在中国,封禅似乎有着悠久的历史    司马迁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史记封禅书》)听他的口气,古来受命帝王必行封禅,封禅的历史,“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史记封禅书》)    但究实而言,他罗列的资料多是些传说    比如,他引用《尚书尧典》的资料,叙说了传说中舜祭祀上帝、山川诸神的情形    而在我们看来,这并非封禅,而是类似于郊祀的活动    他又引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欲封禅的故事1    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想封禅,管仲劝阻道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氏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会稽;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史记封禅书》)总结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当发生了改朝换代的时候,新王朝的开国帝王才举行封禅典礼,目的在于向天下昭示“受命”。

   桓公虽说尊王攘夷,功勋卓著,但当时并非改朝换代,因而不宜封禅    桓公不同意,说他虽然没有得天命改朝换代,但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听命,上古三代受命的禹、汤、文王,孰能胜此?一番劝阻无效后,管仲变换策略,称古人搞封禅,祭祀的时候需用如下祭品★上的黍,北里的禾,江淮一带三脊的茅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此外还有15种不期而至的祥瑞    可现在凤凰和麒麟没有露面,嘉禾没有生出;田里却蒿藜丛生,旷野里鸱枭四奔    这样的状况,怎么能搞封禅!经过管仲一番说教,齐桓公见自己远未具备封禅的功德,只得作罢    齐桓公欲封禅的故事,如果《史记封禅书》是采编的《管子封禅》的话,它的可信程度是大可怀疑的    我们知道,《管子》成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其中部分内容是战国时期文人学士的说辞,“水分”很大    此种情形,只要分析一下《管子》书的部分篇章就不难知晓2    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个搞封禅的是汉武帝刘彻    同秦始皇一样,汉武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他北击匈奴,南伐瓯越,功盖当世    当他自喜于文治武功的时候,也想起了封禅    元封元年(前110年)四月,他鉴于儒生方士对封禅的礼仪解说不一,卒难实施,于是自作主张来到泰山脚下的梁父,先祭祀地神,不几日,又在泰山下的东方行封礼,封礼的仪式与郊祀太一神并无两样。

   修筑的封坛直径一丈二尺,高九尺,坛下埋有禀告天神的书牒    随后,汉武帝与侍中奉车子侯登上泰山,又搞了一次“封”    书牒的内容,无人知晓    转天,来到泰山下东北方的肃然山行禅礼,仪式同祭祀后土差不多    汉武帝穿着黄色的衣服,旁有乐队奏乐,祭祀时用上了江淮间出产的三脊茅草,并使用了五色土,山上释放了奇异的飞禽走兽,以制造盛世祥瑞景象    据说,封禅的地方,白天有白色的气雾升起,夜里闪闪发光    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看,汉武帝与秦始皇封禅的不同之一是没有竖立碑铭颂功德    从事情前后发展过程看,虽然他们都是在行封禅,但他们的封禅心理却不同    秦始皇表现出的是气吞山河、功盖千古的英雄气概,而汉武帝则表现出敬畏神灵、克谨克恭的心境    在封禅后的诏书中汉武帝说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    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然如有闻    震于怪物,欲上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禅)肃然    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    (《汉书武帝纪》)把汉武帝的封禅诏书和秦始皇的封禅碑文比照一下,可以发现秦始皇的主要心态是表功,而汉武帝的主要心态是强调受命。

   造成这种心理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汉武帝时“君权神授”的新思潮有关    正因如此,汉武帝的封禅活动不是一次性了结,而是经常性、制度化的    《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此后“五年一修封”,而《汉书郊祀志》说“武帝凡五修封”    自元封元年至武帝死凡22年,所以上述二说并不矛盾    其实,西汉王朝的文人学士们早就期冀着封禅了    早在汉武帝第一次封禅的8年之前,司马相如在虚构的封禅赋中,首先回顾了封禅的历史,隐晦地抨击了秦始皇的封禅,随后盛赞汉王朝的盛德道大汉之德,逢涌原泉,★★曼羡,旁魄四塞,云布雾散,上畅九垓,下★八埏    怀生之类,沾濡浸润,协气横流,武节焱逝,尔★游原,★阔泳末,首恶郁没,暗昧昭晰,昆虫★怿,回首面内    然后囿驺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兽,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共抵之兽,获周余放龟于岐,招翠黄乘龙于沼    鬼神接灵圉,宾于闲馆    奇物谲诡,★傥穷变    钦哉,符瑞兹臻,犹以为薄,不敢道封禅    ……进退之道,何其爽与?(《汉书司马相如传》)读过司马相如此番颂美之后,汉武帝能忍受到八年后才搞封禅,这也实在需要一定的忍耐力了    不仅如此,司马相如还草拟了一篇功德辞,其中道自我天覆,云之油油;甘露时雨,厥壤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    匪唯雨之,又润泽之;匪唯偏我,★布护之;万物熙熙,怀而慕之    名山显位,望君之来;君兮君兮,侯不迈哉    (《汉书司马相如传》)把司马相如的封禅赋同汉武帝的封禅诏书相比照,可知汉代的封禅与君权神授说紧密相关,封禅的主旨是颂功德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也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封禅活动    汉室中兴,刘秀功德无量    所以,东汉开国的文臣武将屡次谏说刘秀举行封禅大典    起初,刘秀自己表现的十分谦虚,下诏书道我即位三十年,百姓哀怨,不见功德,哪有封禅的资格    当初齐桓公想封禅,遭到管仲的批评    今后谁再敢妄言封禅,严惩不贷!大臣们遂无人再言封禅    此后不到两年,一日夜里光武皇帝读《河图会昌符》,书内有这样的文字赤刘之九,会命岱宗    不慎克用,何益于承    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