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下创新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评价工具的开发摘 要:“学习共同体”是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相匹配的新型组织方式学习组织方式的变革能推动课堂教学评价的变革本研究提炼该任务群行为与认知能力要素,借鉴PISA2015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矩阵中的协作维度三项核心能力,建构指向表现性与过程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提炼使用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使用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主动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式,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挑战的一种尝试[1]“‘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指学生在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通过阅读多种媒介的语言材料,了解其特点和规律,掌握跨媒介信息提取、呈现与表达能力,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阅读载体丰富多样,阅读主体高度参与,阅读、交流深度融合,多元观点激烈碰撞,是其突出特点[2]对该任务群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应与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相契合,评价的结果应能有效反拨该任务群的教与学[3]故而,本研究提炼该任务群典型行为与认知能力要素,借鉴PISA2015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矩阵中的协作维度核心能力,探索“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工具开发路径,提炼使用原则。
一、以学习组织方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变革“高中课标”强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需要“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以学习共同体重塑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对教学实施与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一)“学习共同体”内涵与特征梳理“学习共同体”理论发展历史,参考相关研究,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特点,本研究将任务群学习语境下的“学习共同体”定义为在学习活动中打破班级空间限制,由学习者与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家长等) 共同构成的团体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愿景、价值和情感,以真实任务为核心,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平等对话,有效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学习共同体”注重成员之间的会话与协商,强调自发、有效、深度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它既是一种组织与实体,更是一种意识与精神二)以“学习共同体”重构学习组织方式任务群学习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存在向心力不足,缺少灵活性,缺乏对学习过程与协作能力的关注等[4],以“学习共同体”重构学生学习组织方式,可以弥补小组合作的不足就人员构成而言,“学习共同体”既包括班级学生,又吸收助学者加入,可以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场域;同时,共同体成员基于共同的愿景、价值和情感开展学习活动,有更强的向心力;人员构成的变化带来了互动方式的变化,“学习共同体”既有课堂上与同伴的对话,又有课下与家长、教师、相关专业人员间的沟通,既有在同一时空内的互动,又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交流,互动方式的变化可以有效推动成员之间开展自发、有效、深度的合作。
[5](三)以“学习共同体”革新课堂教学评价以“学习共同体”组织学习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变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在聚焦行为与认知能力要素的基础上,厘清协作维度核心能力与学生行为、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学习能力的深入辨析;教学评价需要同时关注共同体整体能力发展状态和个体能力表现,辨识共同体成员学习能力的差异,以教学评价的革新推动共同体成员之间能力的互补;需要生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表现性目标,开发课堂教学评价工具,革新评价方式,以表现性评价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聚焦,增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科学性二、开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工具,描述评价工具特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评价应重点关注学习组织方式的革新对学生能力发展带来的影响本研究依据“高中课标”相关要求,提取典型能力要素,参考PISA2015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矩阵,尝试开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一)关联典型能力要素与协作维度核心能力,开发评价工具“高中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从中可以提取“信息获取”“概括归纳”“辨析评判”“信息表达”“反思自省”等典型能力,以此构成教学评价行为与认知能力维度要素依据该任务群学习组织特点,结合PISA2015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矩阵中协作维度三种核心能力,开发指向该任务群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见表1)表1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工具(点击图片放大)(二)联结行为与认知能力维度、协作维度,描述评价工具外部特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工具的横向坐标由协作维度“建立并保持共同的理解”“采取恰当的行动解决问题”“建立并保持团队组织”三种核心能力组成,纵向坐标由行为与认知维度五个典型能力要素组成横纵坐标的交织并不代表两种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表征在两种能力要素的深度融合中,指向学生协作能力和基于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生成如表1所示,评价工具采用矩阵结构方式联结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意味着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对每一种行为与认知能力的评价,都需要融入协作技能开发课堂教学评价工具,可以在该任务群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复杂能力的综合评价三)聚焦联结维度具体内容,描述评价工具内部特征表1中对每个联结维度具体内容的表述,都包含协作维度的核心能力、行为与认知维度的典型能力,以及两个维度的融合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三个要素,这是该任务群课堂教学评价工具典型的内部特征。
以“辨析评判”和“建立并保持共同的理解”联结维度为例,在该维度的具体描述中,“能建立对多元复杂的多媒介信息背后的原因、发展趋势等抽象内容的共识理解”,指向行为与认知维度中“辨析评判”能力要素;“能与共同体成员交流并形成一致意见”,指向协作维度中“建立并保持共同的理解”核心能力;“在交流中拓展思路,加深认识,提升思维能力”,指向两种能力的深度融合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辨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工具的内部特征,可以增进教师对该工具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开展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使用原则图1借鉴杨磊、吴欣歆、杨丽君《基于阅读的写作:观照情境化与多向度思维的命题探索》一文提出的“基于阅读的写作”命题理论模型,[6]结合表1内容,开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使用模型X轴代表协作维度三种核心能力,Y轴代表从“高中课标”中提取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典型行为与认知能力要素,X轴和Y轴构成互相锚定关系,即学生的写作能力越强,行为与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两个维度的联结点,即为典型、优质的证据锚点图1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使用模型(点击图片放大)基于图1所展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评价工具使用模型,提炼该评价工具的使用原则,可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有效指导。
一)开展动态连续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证据链条如图1所示,X轴所代表的协作维度向前方不断延伸,代表着“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基于学习活动不断发展的过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特征与学习特征,课堂教学评价应把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放置在连续的、完整的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也应依循学习活动的线性发展逻辑,在动态连续的学习活动中,完整地提取学生在共同体中参与程度、能力发展、作用影响等方面的典型表现,从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准确评价其能力、素养的发展水平二)聚焦行为与认知能力要素,关注学生能力进阶Y轴所代表的行为与认知维度向上不断延伸,代表着学生的行为与认知能力随着“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学习活动的持续展开,呈现逐级上升的特点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进阶应与学习活动的展开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从信息获取到信息表达,再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自省,学生行为能力发展的同时,应伴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依据行为能力要素,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典型表现,绘制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轨迹,对比评价工具中行为与认知能力要素的排列特点,准确评价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聚焦学习过程中的证据锚点,刻画学生能力表现 X轴关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性,Y轴关注该任务群课堂教学评价的表现性两轴的联结,形成证据锚点如图1所示,从锚点1到锚点4,这既是学习认知能力发展、协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习证据不断走向复杂与综合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聚焦过程性与表现性的联结点,利用本研究所开发的评价工具,提取学生学习过程中典型的、优质的、连续的、完整的证据,展开深入分析,辨识证据锚点所包含的学生学习能力结构中多重、复杂的关系,精准、完整地刻画学生能力表现,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