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文本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矢志不渝、誓死杀敌卫国的崇高精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全诗以“望”字为眼,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百转千回的心情,抒发了诗人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的心愿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感人至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学习诗歌,重点在于朗读理解,难点在于体会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语调和重音等,要求学生能读出情感;在理解诗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在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时则要将三首古诗进行比较,发现三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差别。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裳”,会写6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情感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2.比较三首古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难点1.“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体会古诗蕴含的感情,感受古人真挚的友谊和爱国情怀,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从军行》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4.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激发爱国热情1.借助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代将士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激发想象,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导语: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经久流传的作品,它们或记述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从军行》,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2.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进入古诗情境3.教师出示《从军行》,学生齐读诗题,理解诗题明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思考:从军的环境如何?从军的将士有什么志向和愿望?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的相关知识王昌龄(?—约756)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江宁丞,世称“王江宁”因其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其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等今存《王昌龄集》边塞诗 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代表诗人有高適、岑参、王昌龄、李颀等高適《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2.朗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4)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再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听课文的朗读音频,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聆听中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西宁西 暗:遮蔽,使其暗淡 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 破:打败楼兰:西域古国名,诗中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4.说说古诗大意明确: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犯的敌人誓死不回家5.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再说诗意,感受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研读前两句,想象情景1)用多种方式读前两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点名朗读、比赛背诵等2)自己轻声读一读,思考: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乌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3)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
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让边塞变暗了)(4)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两句5)提问:再读读这两句,你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示例:生1:作者用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边疆生活的艰辛和战场拼杀的凶险生2: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6)感受孤城之“孤”明确: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总结: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卫国任务有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2.研读后两句,体会情感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乡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出示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明确:①“百战”形容战争之多、战事之长穿”不是“穿上金甲”,而是磨破了金甲②金属制作的盔甲还会被磨破,真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③“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过渡:面对困难,将士们的报国壮志不但没有被消磨,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不破楼兰终不还”你是怎样理解这誓死报国的最强音的呢?(2)赏析“不破楼兰终不还”导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句诗里——“不破楼兰终不还”,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不破楼兰终不还”①在这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家的决心,一颗誓死报国、不惜为国捐躯的心)②拓展:A.“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不想念亲人吗?(他们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家卫国)B.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哪些人牵挂着他们呢?(也许是两鬓斑白的双亲,他们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是一双年幼的儿女,他们在一次次地呼唤父亲回家;也许是留守家园的妻子,她因思念而让黑发染上白霜)C.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D.学生练笔、交流,教师指名分享,并结合学生的反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3.总结全诗,升华悟情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体会到了将士们戍边的凄苦、孤独和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坚定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是诗人留给我们的珍宝四、拓展文本,延伸诗情过渡: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构成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再搜集一下其他六首或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1.教师出示王昌龄的另一首《从军行》,并配以符合情境的图片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1)风沙遮天蔽日,一个“昏”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征的军队卷尘挟风,气势逼人)(2)从“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中你能想象到什么?(这两句诗让我们想象到了前锋部队的英勇,也想象到了前方的仗打得艰苦、出色)3.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背诵,教师总结小结: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我们去体会,去遐想,这就是王昌龄的高明之处,不怪人们称他为“七绝圣手”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课外搜集更多的边塞诗,背诵并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会认“仞、岳、蓟”等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裳”,会写“仞、岳、摩”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理解两首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而把握古诗大意4.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1.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2.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3.反复诵读,在比较欣赏中探讨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从军行》,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作业,大家能分享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从军行》的其他六首,也可以是其他边塞诗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味道和诗中的情感2.自然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诗题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玉门关外的边塞风光,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孤独、凄苦,更感受到了他们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现在,让我们随诗人陆游再次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诗人面对沦于敌手的大好河山时内心的沉痛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明确: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篱笆门 感:感慨题目的意思:秋天的后半夜,快要天亮的时候,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介绍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总的主题是抒发政治抱负和同情人民苦难,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用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其代表作有《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2)了解诗作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归故乡,在山阴乡下,诗人向往着中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