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神奇的童话 一、教 学 目 标 (一)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洛列莱》、《魔法师的弟子》和《黄鹤的故事》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知道法国作曲家迪卡斯 (二)能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有表情地齐唱或独唱《洛列莱》能运用不完全小节的知识划分乐句,标记换气记号可用英文演唱) (三)聆听《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能听辨《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的主题及主奏乐器的音色与在音乐中的表情作用 (四)能依据《三个小和尚》的故事,集体创编并表演,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承担任务 二、教 材 分 析 (一)《洛列莱》 1.背景材料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奥尔菲斯,他美丽的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让路一次,他率船队在蓬托斯海航行,遇上两座浮动的岩礁多少年来,这岩礁上的女妖用迷人的歌声诱惑来往船只上的海员,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寻声而去,结果船被岩石撞得粉碎,人也随船葬身海底奥尔菲斯知道这个危险,当歌声刚一传来,他便用棉球堵住了海员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的身子让人捆绑在桅杆上,使之无法寻声而去奥尔菲斯弹着里拉琴,高声歌唱,终于带船队闯过了险境。
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在不同国家又和本国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洛列莱》就是德国诗人海涅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编成的一首叙事诗在德国,这个女海妖叫洛列莱,海变成了莱茵河歌曲《洛列莱》是海涅同时代作曲家西尔歇用海涅的同名诗谱成的一首叙事歌《洛列莱》已成为德国最著名的一首艺术歌曲 2.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赫·西尔歇 1789年6月27日出生在沃腾堡,是19世纪德国有名的作曲家和民歌搜集家西尔歇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后师从奥伯兰学弹管风琴1815年他定居在斯图加特,师从克罗采和赫默学习钢琴和作曲1817年,他成为艾尔万里卡学院的作曲教师 西尔歇的主要作品是歌曲1860年8月26日逝世,终年71岁 3.歌曲分析 歌曲《洛列莱》C大调、6/8拍、单乐段结构它用三段词精炼地概括了这个古老的传说它的曲调带有很浓郁的德国民歌特色,朴实无华它是基于第一句的主题发展而成的,而歌曲中先后三次出现第一句的主题歌曲为弱拍起唱、速度适中、带有叙述性 A段为复乐段结构,第一句的主题流畅,带有叙述性 B段也为复乐段,第一句是A段主题的展开,转至G调开放性乐句,第二句变化再现A段主题,达到高潮后,结束全曲 (二)《魔法师的弟子》 1.背景材料 《魔法师的弟子》,法国作曲家迪卡斯创作于1897年。
翌年5月1日在巴黎国民音乐协会管弦乐演奏会上首次演出作者亲自指挥乐曲以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情节为:魔法师的徒弟经多次窥察,从师父那里学得一句咒语,能使扫帚代人取水一日,师父外出,徒弟趁机念起咒语,于是扫帚取水不止,徒弟乐不可支水越来越多,徒弟忽然发现自己未学会使扫帚停止取水的咒语,眼看流水滚滚不止,徒弟惊慌失措,一斧头将扫帚劈成了两半不料,分成两半的扫帚变成两把扫帚,轮流取水,大水泛滥成灾,徒弟大呼救命正巧师父赶到,急念咒语,才解救了灾难 2.作者简介 迪卡斯 (1865~1935) 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82~1889年在巴黎音乐院学习1888年以清唱剧《维勒达》获罗马奖二奖1892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音乐评论文章1910年起,先后任巴黎音乐院管弦乐法和作曲教授;1913年起兼任师范学院教授曾参加整理、出版《拉莫全集》和《库普兰古钢琴曲集》,校订贝多芬、D.斯卡拉蒂的作品1934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迪卡斯的创作态度严谨,不轻易发表作品,且晚年丢弃大量手稿从仅存作品中反映出,他遵循古典音乐传统,吸收现代音乐(特别是印象主义)的某些因素,坚持表现自己的个性,在法国被称为“独立派”。
其音乐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管弦乐曲方面例如,C大调交响曲兼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热情;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有生动的节奏和绚丽的配器,是他独创性最强的作品,被德彪西誉为一部“作曲法讲义”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法国曾随迪卡斯学习过理论作曲 迪卡斯创作的主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波利耶克特》序曲 ,芭蕾舞剧《仙女》、歌剧《阿兰娜和蓝胡子》,清唱剧《维勒达》,钢琴曲《降e小调奏鸣曲》、《拉莫主题变奏曲、间奏曲和终曲》、《悲哀的前奏曲》、《远方牧人的呻吟》等 3.乐曲分析 《魔法师的弟子》为交响诗全曲分成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序奏部速度较慢,9/8拍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的两个动机: 都描写了魔法师的弟子轻声咕哝、诵念咒语的情景 这两个接连出现的动机中,乐曲对后一个动机予以强调,然后反复一遍接着突然增 强力度,表示咒语开始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随后,在定音鼓的猛击下结束了这一富于戏剧性的序奏部 接着乐曲进入由谐谑曲组成的主体部分一开始由大管呈示的谐谑曲主题(见下例),由序奏部第二个动机演变而成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拎水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魔法师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 紧接着出现的序奏部第一动机的变体,使人仿佛看到兴奋的魔法师的弟子更为起劲地诵念咒语使扫帚工作得更勤快些: 接着,扫帚搬桶倒水的谐谑曲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气氛越来越热烈,使人仿佛看到没有学会解除魔法咒语的魔法师的弟子在滔滔不绝的流水面前手足无措的慌张神情。
这时小号猛然吹响,顷刻间乐声突然停止,象征惊慌失措的魔法师弟子猛地用斧头将扫帚劈成两半,一切骤然归于安宁 然而,稍过片刻,谐谑曲主题再次奏响,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象征两把扫 帚同时积极行动起来,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阻挡 结尾部由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魔法师回来了于是乐曲回复与序奏部一样的慢速度,象征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刻停止行动,一切回归平静,最后,乐曲在安宁的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12分钟 (三)《黄鹤的故事》 1.背景材料 这部交响诗是根据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写的故事大意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乡,人们辛勤地劳动着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中间,有一位豪爽乐观的民间艺人老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声为人们驱散忧愁、带来欢乐一天老马要远去,为了不使朋友们失去欢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唱道:“黄鹤黄鹤快跳舞,千万别去老爷府;在我的笛声下,给人们多跳舞老马走了,黄鹤从墙上飞下来,人们高兴地唱道:“老马老马好老马,画只黄鹤顶呱呱,黄鹤啊,给我们跳舞吧!”黄鹤高兴地为人们跳着舞突然,丑陋愚蠢的官老爷闯进来,抢去了黄鹤从此,黄鹤不再起舞,人们失去了欢乐过了些时候,老马回来了, 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使官老爷惊慌失措。
黄鹤终于迎着笛声冲出官府,与勤劳的人们一起,欢歌飞舞,共庆胜利 2.作者简介 施咏康 (1929~ ) 作曲家《黄鹤的故事》是施咏康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1956年首演于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曾被一些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演奏 3.乐曲分析: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开始在轻柔平稳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双簧管与长笛先后奏出引子的主题(例一): 平稳的和声,清淡的乐器组合,描绘出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情景 呈示部主部主题是艺人老马的主题(例二): 它优美欢快,具有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风格当清脆的竹笛(曲笛)演奏这一主题时,使人联想到这是艺人老马美妙的笛声 老马与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乐曲在竖琴琶音与小提琴泛音的衬托上,利用乐器的变换交替,即音区音色的变换交接,由高到低,由强而弱,主部主题慢慢的消失它仿佛在描述老马的离去 连接部的短小华彩句由钢片琴演奏,纯四度双音的连续四五度跳进,音型华丽,充满幻想 好像黄鹤展开那漂亮翅膀,由墙上飞舞下来 呈示部副部,有两个主题,着力刻画黄鹤形象的不同侧面 副部第一主题是轻快、抒情、歌唱性的(例三): 在铃鼓固定的节奏型伴奏下,先后由小提琴、单簧管、长笛及木管与弦乐四次重复,表现了黄鹤边唱边舞、抒情优美的动人形象。
副部第二主题是由一个具有5/8特点的活泼而跳跃的动机多次反复而成但有趣的是伴奏的铃鼓与小鼓,却仍然是欢快而富有弹性的6/8拍子,两种节拍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黄鹤的另一侧面——活泼欢乐的舞蹈形象,一个上下飞舞、欢腾跳跃的形象在经过转调进一步渲染欢乐的气氛,黄鹤越跳越起劲、舞姿变化多端,副部的两个主题交融一起,使呈示部进入高潮(例四): 随后以螺旋式下行音调,使欢舞的场面渐趋平静,乐曲进入呈示部结束部在弦乐的旋转摇晃的拨奏上,由小提琴与单簧管,小提琴、双簧管与长笛对奏副部两个主题的变形音乐轻柔多了,好像黄鹤又变换了一种舞姿 乐曲进入展开部突然不协和和弦的闯入,一些不安的、紧张而惊恐的音响,预示着代表恶势力的官老爷将破坏这一切(例五): 音乐由短笛和长笛尖锐地奏出副部第一主题的动机变形,表现出黄鹤的紧张与不安,同时伴以长号演奏的老马主题动机的变形,显示了人们对老马的思念和潜藏着的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节奏逐渐紧缩,由三连音变成连续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然后自由模进倾泻而下,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例六): 黄鹤不再跳舞了,小提琴在中低音区以不同的调性演奏黄鹤主题的变形,加深了苦难和悲剧的情调(例七): 但光明终归要战胜黑暗,音乐逐渐明朗起来,最后,通过竖琴的华彩乐段,结束了展开部。
再现部是从远处传来老马悠扬悦耳的笛声开始的官老爷愚蠢奸诈的主题动机一再出现,但黄鹤终于在老马的召唤下冲出官府,飞回人民中间,和人民一起尽情地欢乐歌唱 热烈的歌舞场面,长号与小号相互模仿黄鹤的第一主题动机,而木管与弦乐则以黄鹤的第二主题流畅地伴奏后通过圆号的过渡,出现中国竹笛的大段华彩,描述艺人老马欢快乐观的性格与人们对他的爱戴,也象征着人们希望永远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最后,在十分欢腾热烈的舞蹈场面中,结束全曲 (四)相关知识 1.交响诗 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结构较自由文学性的交响诗也称为音诗;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有时称为交响童话 交响诗,由李斯特于19世纪40年代末创用,他认为:“标题能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李斯特曾写作了《塔索》等10多部交响诗,他把交响音乐与诗歌联系起来 交响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写作手法以描绘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相结合为特点,管弦色彩丰富 2.弱起节奏与不完全小节 从弱拍起始的节奏叫弱起节奏。
弱起节奏最常见的形式是从小节的末拍或末拍的后半拍开始,一般不超过半小节从小节前半拍开始的弱起节奏,多用休止符补足缺少的音值,它同时称为弱起小节弱起节奏可以从乐曲的任何一个部分开始;弱起小节指乐曲或乐曲的某一段由弱拍开始的小节弱起小节不足的拍数,通常由乐曲末一小节补充,这两小节的拍数等于一个完全的小节的拍数计算小节从完全小节开始,开始与结尾的小节两者合计为一小节 3.谐谑曲 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一种较为轻松活泼的声乐曲或器乐曲从18世纪后半叶起,谐谑曲被用于奏鸣套曲和交响套曲中谐谑曲嬉戏气氛突出,演奏速度轻快 三、教 学 建 议 (一)课时分配 整个单元为两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