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那些逐渐“消失”的传统用具号qunwenyuedu功能介绍欢迎加入群文阅读!与最优秀的教师们一起成长吧!收录于话题近期,电视剧《白鹿原》热播,这部经典长篇小说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这部以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为缩影的长篇小说中,不乏大量具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符号,其中,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就是一大亮点本期,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在当今社会中逐渐“消失”的传统用具,来看看它们传递的文化气息褡裢[dā lian]白嘉轩把炼制加工成功的鸦片装进一只瓷罐,瓷罐装在一条褡裢里,搭在肩上,坐在牛车里进城去了——第四章褡裢是过去我国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布口袋,通常用很结实的家机布制成,长方形,中间开口,里面放着纸、笔、墨盒、信封信笺、印章印泥、地契文书、证件帐簿等等,都是处理文牍的用具过去的商人或帐房先生外出时,总是将它搭在肩上,空出两手行动方便后来,随着各式各样的背包、提包发展起来,就不再见到用褡裢的了戥[děng]处治你还不跟蹭死一只臭虫一样容易?这事嘛,我不全怪你,只怪她肉臭甭怪旁人用十八两秤戥——第九章据传戥是宋代刘承硅发明的一种衡量轻重的小型的秤,用小铜点做刻度标记的微型秤,用来称贵重物品,如金、银、药品,最大单位是两,称“戥子”。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工农业及商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戥子的制造、使用、管理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备的水平,但是仍然沿用了1斤等于16两的非十进位制单位耧[lu]黑娃在窑门外的场院里用镢头耧破地皮,摊平,洒了水,再撒上柴灰,用一只木拨架推着小青石碌碡碾压场面,准备收割自己的麦子——第十一章耧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种农作工具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袼褙[gē bi]接着两天,白鹿村在城里当厨工的、做相工(学徒)的、打零工的、抹袼褙的、拉洋车的,以及少数几个做生意开铺子的人,都先后回到村子来探望父母妻儿……——第十二章袼褙是用碎布、旧布糊成的厚片,类似于现今常见的纸板(纸壳子)它是过去农村妇女做鞋的必备材料农村将其制作过程叫“打袼褙”,家庭妇女们将家中穿过用过的旧衣物,拆洗分类后摊平,称为“扯”,这是打袼褙的主要原料随着轻工业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畅通,市场上供应着各种物美价廉的鞋子,很少有需要自己做鞋的情况了,因此袼褙也基本淡出了生活舞台。
鏊子[o zǐ]白嘉轩反而去把祠堂的大门关子插上了,站在祠堂院子里大声说:“白鹿村的戏楼这下变成烙锅盔的鏊子了!”——第十四章鏊子是一种从远古相传至今的工具,生产饼类,史称鏊饼(煎饼),又称烙饼、烙馍等鏊子是山东地区制作美食的工具,煎饼是山东地区的主食,时至今日仍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传统习俗明清时期到民国,山东人闯关东,将铁鏊子传遍了整个东北三省锛子[bēn zǐ]师傅摇摇头:“没有这个理儿喀!你是来当徒弟来学手艺的,不是给我熬长工当使唤娃的喀!你明日个就开始捞锛子斧头——第二十一章锛子是削平木料的工具柄与刃具相垂直呈丁字型,刃具扁而宽锛子也可以说是斧子的一个变种斧子是为人谋取生存、建屋造窝而诞生的,而锛子则是为人死后的安置、制造亡魂之匣而发明的生死一理,斧锛同类锛子一般用于去除树皮或加工成大概轮廓的粗糙加工,使用时有一定的危险性随着木工机械的发展,锛子已经很少见了苇箔[wěi b]……蜡烛烧着了红灯的红绸和竹篾骨架,迅即燎着了房檐上的苇箔,火焰蹿上房去了——第二十一章苇箔是用芦苇编成的帘子,可以盖屋顶、铺床或当门帘、窗帘用元代马祖常《都门一百韵》写道:“巢橧尚羊裘,荜门仍苇箔。
《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也有:“俄於苇箔之中,出双玉手,授甆瓯梿枷[lin jiā]有人掼下正在摔打的梿枷,摸出烟袋来:人都死了,要这些粮食弄啥!秋收秋播中还在死人——第二十六章梿枷,指一种农具或武术器具,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可用来打谷脱粒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齐国首先使用梿枷打麦,称“枷”或“拂”唐朝颜师古《注汉书》里说:“拂音佛,以击治禾,今谓之梿枷从唐朝算起,“梿枷”的名字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虽然有了脱粒机,但“梿枷”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被使用「以上介绍的这些生产、生活工具,对现代社会人来说大多比较陌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这些用具已经被新的发明所取代,逐渐淡出了社会生活但是,从这些用具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先们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智慧的结晶,通过语言文字的传递,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动,对先辈们敢于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不断创新进取,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精神肃然起敬」拓展阅读《白鹿原》《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历时六年创作完成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缩影,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
故事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围绕白鹿两家的矛盾纠葛组织情节,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1997年,《白鹿原》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