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诸子散文的风格--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为例二、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解析】《论语十二章》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口语化,自然亲切, 语言简练质朴,文字简洁明了多为简短的语句或对话形式,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作为纪实性语录体散文,它忠实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原话,大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口语,让人读来颇感亲切自然二、极富个性,情感真切,用词通俗易懂,接近口语,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使得《论语》的思想能够广泛传播和传承由于孔子及其弟子各具特色,他们的言论也各具个性,情感真切这种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使得《论语十二章》更加生动鲜活三、哲理丰富,隽永含蓄,在简洁的表达中蕴含着无限的哲理和言外之意,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无限的精神宝藏《大学之道》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文章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的核心观点,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观点贯穿全文,成为论述的中心二、说理透彻,逻辑严密文章通过“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三、语言简洁,意蕴深远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八字便概括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文章中的许多论述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引人深思四、庄重典雅行文庄重严肃,具有一种古典的典雅之美它使用了古朴的语言和规范的句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庄重和严谨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语气庄重,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从人性推导政治:文章由人性中的“不忍人之心”这一仁心推导出仁政的必然性,认为施行仁政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从人性前提出发的论证方式,使得文章的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二、正反论证结合孟子在论证人性本善时,既从正面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又从反面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这种正反论证的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三、演绎论证清晰文章通过演绎论证的方式,先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引申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再引出先王“有不忍人之政”,最终得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结论这种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四、语言生动,修辞多样比喻鲜明生动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如用“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来设喻,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又如用“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来比喻在仁政下治天下的容易程度,这些比喻都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排比增强气势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既能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也能更全面、更严密地表达文章内容五、感情强烈,感染力强孟子的文章往往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他在表达“人皆有不忍之心”这一观点时,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情感,使得论述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富有感染力他通过观察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直接反应,如见到孩童即将落入井中的自然怜悯之情,来唤起读者的共鸣,强调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老子》四章的风格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哲理深邃,善于概括抽象: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
如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想二、逆向思维,具有开创性:善用逆向思维,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句,体现了老子独特的思考方式三、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能反映出深刻的哲理四、句式整齐,多用韵语:句式整齐,多用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种韵散结合的文体,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独树一帜五、善用比喻,通俗易懂:为了说明深奥的道理,老子常用身边的事物打比方如以器皿为例说明“有无相生”的道理,这些例子取之于生活,显得通俗易懂六、表达严谨,说理冷静:语言简约,表意深刻,表达严谨,说理冷静,体现了老子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冷静的处世态度《五石之瓠》的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寓言说理,形象生动:文章通过讲述大葫芦的故事,将抽象的道理寄托于生动有趣的寓言之中,形象生动,说服力强这种寓言式的表达方式,使得深奥的哲理变得浅显易懂二、夸张对比,增强效果:庄子在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如描述大葫芦能装得下五石的东西,相当于五百升,极大地丰富了想象力,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的用途导致的悬殊结果,如宋人只能用于漂洗丝絮,而游客却能借此获封土地,突出了用途决定价值的道理三、论述清晰,首尾照应:文章结构严谨,论述清晰从惠子的大葫芦说起,引出庄子的观点,再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最后回到惠子的大葫芦上,指出其正确用法,同时批评惠子的局限这种首尾照应的论述方式,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深刻透彻四、想象丰富,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色彩著称《五石之瓠》中,庄子不仅想象出了能装五石的大葫芦,还通过寓言故事展现了超越世俗经验的独特视角和价值发现,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兼爱》其风格独特且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论点明确,层层递进:文章开头便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直接点明议论的焦点随后,通过层层推理,分析天下混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进而提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解决方案这种论述方式使得文章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论点鲜明正反对比,增强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兼爱》善于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爱与不爱的不同结果,如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和谐与冲突,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兼爱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道理更加通俗易懂。
二、语言浅显,质朴深刻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兼爱》的语言风格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简洁明了,没有铺张扬厉的气势,也没有辞藻华丽的语句作者能够就近取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接受直言不讳,以理服人:文章在说理时直言不讳,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使读者在信服其观点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墨家思想的独特魅力三、句式灵活,论证生动句式创新,灵活运用:《兼爱》在句式运用上进行了创新文章爱用四言对句和短语,同时又能根据表达需要灵活交替使用长短句这种句式上的变化使得文章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设问巧妙,引人深思:文章还特别喜欢用设问句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有时是先用问句引起议题,再用一连串排比句展开论述;有时是一个问句之后紧接一个答句,反复一问一答,把问题层层引向深入这种设问方式使得论证过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四、思想深刻,影响深远兼爱思想,博爱主义:《兼爱》所倡导的兼爱思想是一种古老的博爱主义思想它要求人们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这种思想在当时充斥着战乱和纷争的特定社会环境里虽然难以实现,但其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