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

llt8****596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KB
约2页
文档ID:290886996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_第1页
1/2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突破建议: (1)课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预备好模拟人民币供学习时使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层次:能够先让学生在已有的体会基础上,充分利用模拟的人民币相互交流自己能够识别的小面额人民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每种小面额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的特点,交流时可将“纸币”和“硬币”两个名称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关于人民币上的繁体字(壹、贰、伍)教师应适度指导学生了解;在学生能够识别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这些小面额人民币进行分类,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应突出按人民币的单位分类的结果,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2)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探究人民币单位间关系的活动中,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可创设“换钱游戏”的情境,如用角币跟教师换1元的人民币,让每个学生均利用模拟人民币摆一摆,能够按照“能够用几个1角的硬币跟老师换1元人民币?”──“假如任选角币,应该用几张纸币、几个硬币?”的过程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1元人民币,换出的人民币的总数差不多上10角,从而让学生认识1元=10角。

2.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突破建议: (1)教学时可结合主题图,让学生观看主题图的内容并相互说说图意,使学生明白买东西要用钱,这些钱确实是我国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说说什么时候会用到人民币,使学生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创设购物的情境,模拟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把握简单的人民币兑换,进而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如: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在那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1元钱能买些什么”中需要摸索“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在“摆出你应拿出的1元钱”中,学生既能够拿元币,也能够拿出不同的角币,从而加深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和人民币兑换的认识教师也能够利用填空,如30角=( )元,进行人民币单名数之间的简单兑换的练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能够让学生用模拟人民币进行具体兑换和操作,以加深学生的明白得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