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辽宁大连市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92KB
约22页
文档ID:546703651
辽宁大连市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1/22

辽宁大连市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书写“先秦哲学史”,不啻于一趟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这趟旅程,我们不妨找两块“他山之石”第一块“石头”是“轴心时代”理论二战结束不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历史事件:中国、印度、西方等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却不约而同地爆发了文明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引领者不同文明的突飞猛进在“轴心时代”理论中,中国文明对应的正是“先秦时期”具体来说,“轴心时代”的中国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稍感遗憾,我们无法通过“轴心时代”理论这块“石头”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第二块“他山之石”第二块“石头”是“脱序”理论这一理论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涂尔干发现,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物质财富出现明显萎缩时,自杀率固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当社会获得重大进步,物质财富增涨显著时,自杀率竟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按照这一理论,在一定的秩序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大家对既有的价值和原则表示出必要的尊重因此,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一些历经时间而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作为传统得到足够的尊重,即便是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前提然而,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欲望、情感、行为、心态等等,一切都失控了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脱序”理论正好可以被用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秩序与社会规范遭遇挑战,频现危机,而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尚未形成,整个社会呈现出脱序状态时代危机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本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范危机作出相应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其实起源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失范危机。

作为时代的发言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形成众多思想派别,演绎为精彩绝伦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史诗顺便说一句,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时期,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摘编自秦平《中国哲学的故乡之旅》)材料二:雅斯贝尔斯将人类文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轴心时代、科技时代在这四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之中,轴心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因为此,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突破期”,而将这之前的“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及其之后的“科技时代”统称为“间歇期”前一个间歇期为轴心时代的突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轴心时代则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类文明具有同步性,几乎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出现了辉煌的成就尽管“轴心时代”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经历的阶段,但“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突破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体系框架,至今仍然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和行为准则雅斯贝尔斯强调:时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雅斯贝尔斯明确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方的文化,呼吁“我们再也不能置伟大的亚洲世界于不顾,将其看作是处于永久停滞状态下的非历史性民族”,要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实现了突破,在精神上达到了跟西方一样的深度”雅斯贝尔斯对儒家学说非常感兴趣在他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以“仁”作为其核心观念的哲学家,他希望“仁”不仅能够再次决定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可以在一种真正的世界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交往”的特征雅斯贝尔斯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技术时代产生它自己的新的自由形式摘编自何立波《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历史构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写先秦哲学史并非易事,“轴心时代”理论和“脱序”理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B.涂尔干发现,社会危机和社会繁荣致使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脱序”现象C.轴心时代之外,人类都处于间歇期,轴心时代既突破了之前的文明,又影响深远D.雅斯贝尔斯认为,“仁”曾决定中国文化的方向,也希望其对世界哲学发展做出贡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先秦的思想盛况,但我们仍然无法借助他的“轴心时代”理论去探寻中国哲学的根源。

B.既然“脱序”理论可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那么可推测,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地区都是动荡不安的C.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轻易自杀社会脱序时,人们的“失控”也可能带来创造力D.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实现了突破,因而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应该在欧洲,而应该在亚洲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用于涂尔干“脱序”理论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乖张放诞,大醉之后喜欢赤裸身体,随时带着一名扛着锹的仆人,说:“死便埋我B.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开展“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社会风气迅速好转C.《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饱经科场打击,受尽了冷嘲热讽,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D.2021年1月6日,在清点总统大选选举人票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4.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大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蜂拥而至,各式“主义”被竞相宣传请用“脱序”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大地毕飞宇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杆对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所以“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B.第③段我与父亲的谈话,直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辛苦,体现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了对父亲坚韧品格的敬佩之情C.第④段“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意思是鹅黄的秧苗布满大地,构成了壮阔的图画,但其中又承载着农民艰苦的劳作,包含“悲”的成分D.第⑥段瞳孔里永远是汪洋的我只能看到明媚的色彩,看到收获,我的不更农事、不晓稼穑之苦,进一步反衬大地上艰辛劳作的父辈们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将村庄说成“海上的一座孤岛”,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第④段使用暗喻,将“密密麻麻的(秧苗)”比作“指纹”,体现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美,对大地的崇敬C.第⑦段描绘大地丰富的声音,笔墨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写出了作者深厚的乡土情结,对大地的赞美和热爱D.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强调了作家创作对人们感知大自然感染力的重要价值,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7.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划线句中“庄稼的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