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学家普遍重工轻农,他们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发展,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无所裨益,甚至还拖了工业的后腿舒尔茨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在他看来,农业绝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做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也就很自然地成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传统农业究竟“传统”在哪里呢?舒尔茨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竭力阻碍技术进步,压制工业发展,农民变革屡受打击后,思想被禁锢得像能发酵的死面疙瘩,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对技术创新失去兴趣他们世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踏步,生产已经形成定局,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这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它的直接后果是生产率低,由此导致产出低,农民收入微薄,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填饱肚子外,所剩无几但贫穷是否就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低呢?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几乎是众口一词,他们认为,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民既没有经济头脑,又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此,如果派专家深入到农村中去,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重新配置现有资源,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那么,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产量也会随之增加,贫穷落后的农村就可以乌鸡变彩凤。
舒尔茨的观点却与此针锋相对,他认为,即使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也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锥铢必较,时刻盘算着怎样才能少投入,多产出,生产要素在他们手里,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即便是学识渊博的专家,也不可能再作哪怕是一小点改进所以,企图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来改变传统农业,只能是一厢情愿既然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合理,那它为什么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呢?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农民铺张浪费,没有节约的习惯,特别是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逢年过节山吃海喝,另外,缺少精明、善投资的企业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储蓄少,投资低舒尔茨认为,投资低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其根源不在于储蓄少或缺少企业家,而在于投资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结果传统农业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因素,新的生产要素有供给者,也有需求者供给者开发新的生产要素,并提供给农民由于气候、土地等条件的限制,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拿来就可以用,而是要经过研究和改造,才能使之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者,就是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生产出新的生产要素。
因此,舒尔茨认为,是这些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掌握着经济发展的“钥匙”一只巴掌拍不响,有了供给,还要有需求,农民是否愿意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关键是看是否有利可图,而一旦农民接受这些要素,就要学会如何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必然要求农民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获得知识和技能需要付出成本,从本质上看,它们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这是舒尔茨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他多次借鉴历史事实,来论证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例如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伤痕累累,一片废墟,但它很快就摆脱了战争的阴影,重振往日雄风,这颇为出人意料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学家看来,物质资本受到如此重创后,国民经济已经元气大伤,短期内很难恢复原状他们没有估计到幸存下来的人力资本对经济恢复的巨大作用,因而对西欧经济前景过于悲观相比之下,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潜力又估计过高,因为他们只考虑到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匮缺,而后者又正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舒尔茨还指出,西欧早期工业化中,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确功劳不小,但这是因为当时资本极为缺乏,而且技术水平低下在今天,此路巳经不通如果农民素质跟不上物质资本的要求,传统农业不可能旧貌换新颜。
他做了一个设想:如果像印度这样的穷国,在一夜之间获得了美国那样先进雄厚的物质资本,那么仅靠现在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印度农民能应用自如吗?显而易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鸿沟实在太大,有了金刚钻,没那手艺,照样揽不了瓷器活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学校教育是最大的一块当农业是依靠开辟新土地,拓宽市场而增长时,学校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当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前进的主要力量时,学校教育就至关重要如果不大力兴办教育,1870-1900年丹麦的农业就不可能出现飞跃,日本今天的高科技农业,也只能是海市蜃楼按照成本收益分析,初等教育最为有利,因为成本最低,而学生完成初等教育后,就不再是睁眼瞎,他们能够读书看报,这可以大大降低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成本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否则就会阻碍农业进步舒尔茨乐观地指出,农业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己不容置疑但是,政府必须向农业投资,这不仅要注意投向,还要对农民给予指导和鼓励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