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课程标准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4KB
约13页
文档ID:13944516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课程标准_第1页
1/13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 (八年级上册)简介提纲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1.教科书改革的突破口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4.教科书的特色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比较1.地理课程的功能2.地理教学目标3.教学内容要点三、八年级上册教科书内容分析1.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4.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四、教科书配套品种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1.教科书改革的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2)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3)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4)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例如运用地球仪的技能(演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地理图片、示意图以及野外观测等);获取(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地理问题、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财1.探究性原则突出学习方法,注重拓展空间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主导目标我们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通过典型案例和一系列“活动”,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观点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2.满 足最低要求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教材内容与《地理课程标准》对应分析如下一)疆域与人口教 材 课 程 标 准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位置优越国土辽阔  34 个省级行政区1.疆域与行政区划·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个省级行政区2.人口与民族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56 个民族民族的分布·说出我国的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教 材 课 程 标 准一、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众多的河湖黄河的治理长江的开发二、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自然资源与我们资源丰富 人均不足第二节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第三节 水资源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1.自然环境·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概况2.自然资源·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三)经济与文化教 材 课 程 标 准一、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空间分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发展·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

用事例说明高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特色的内容采用分散的办法,渗透性整个八年级教材中例如,地形与民俗,降水对建筑、饮食的影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风情与旅游业的发展等2.文化特色·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力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3.教育性原则初中地理教育是素质教育,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优先目标教材的选材注意从以下几个视角考虑1)世界的视角──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例如,教材首先从主体(中国)出发,分析其位置和疆域、人口和民族等特色(第一章);最后从客体(世界)入手,分析当代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九章)这样,一方面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自然衔接;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材有一个比较高的立意2)国情教育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评价,了解优势和劣势所在3)资源与环境教育的视角──强调在对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的同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行动4.教科书的特色(1)在内容的表达上寻求多种思路基于问题的思路: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目(框题) 叙述式课文 活动式课文人口 人口 我国人口分布东西差异及其成因 东多西少 分布不均黄河的治理 中游, 地上河1.认识黄河忧患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2.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与对策(2)在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3)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使教材有亲切感5)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比较1.地理课程的功能《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地理课程是初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不仅能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等,而且能让学生关心和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全面发展等,并且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对比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两者都强调地理课能够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详细内容请参见:《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 年 8 月第 3 版第 1 页和《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年 7 月第 1 版第 1 页2.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叙述一共有 4 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则将其归结为 3 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说两者在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后者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3.教学内容要点关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内容,原来的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分别集中在第三册和第四册,包括10 章 26 节,其中第 3 册有 6 章:疆域、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第 4 册有 4 章: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旅,需要讲授 65~70 课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集中安排在八年级上册,包括 4 章(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12 节,需要讲 34 课时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削枝强干,对有关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归并,原来按“章”讲述的内容现在变成了按“节”叙述,知识的量和要求层次都有了大幅度的降低;2.减少了系统性,如商业和旅游业不再作具体要求,自然资源部分也只是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例,比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纲要中“删除繁、难、偏、旧” 知识内容的要求;3.基础性和扩展性相统一。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最低要求,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有关内容作进一步的拓展,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表 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要求比较地理教学大纲 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点 细项 内容标准 细项22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23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24 中国的地形25 中国的气候26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27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28 中国的农业29 中国的工业30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323556343疆域与人口1 疆域与行政区划 32 人口与民族 3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3 自然环境 34 自然资源 4经济与文化5 经济发展 36 文化特色 2333432三、八年级上册教科书内容分析知 识 结 构 课程标准要求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疆域与人口(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三)经济与文化1.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1)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重点内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国土面积,学会在地图上查阅邻国及其濒临的海洋学会在地图上准确找出 34 个省级行政区,记住简称和行政中心逻辑联系:位置(纬度和海陆)、国土面积、行政区划学习方式:读图分析:做游戏地理位置:(1)特征: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五带位置等(2)优越性:气候、农业、交通等国土辽阔:领土四至(季节差异)、陆疆和海疆(资源丰富)、邻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合作)34 个省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做填图游戏(看谁拼得快、说得快)(2)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重点内容: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国情和人口国策(国情教育)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逻辑联系:人口增长快(计划生育)人口东多西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学习方法:阅读图表(折线图、密度图和柱状图);计算人口密度;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从学生的感受中认同,而不作学术推理)例如:(1)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读图说明晚婚晚育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的意义(2)读图比较我国西北、东南人口分布的差异(3)针对“促进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利弊”展开辩论(3)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重点内容: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国情教育)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读图说明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特征逻辑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学习方法:欣赏感受(个人或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景观图片──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分布图──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促进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1)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重点内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认识地形和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逻辑联系: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广大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地形复杂多样(1)地形类型齐全(2)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地势分布特征(1)东高西低(2)三级阶梯界线──地形类型的比例特点(1)山区面积广大(60%)(2)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2)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重点内容: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了解我国东西干湿差异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逻辑联系:气温(南北差异)+降水(东西差异)──气候复杂多样学习方法:探究──用气候图和分布图实证分析和推测例 1 冬夏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温度带的划分(气温差异+农业生产实际)例 2 植被和民居景观(反映干湿地区的分布)年降水量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干湿地区的划分(降水与蒸发的匹配)例 3 季风气候(1)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