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0《苏武传》(教案)-【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6****ao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1MB
约8页
文档ID:612264450
10《苏武传》(教案)-【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1/8

第 10 课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第一课时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文本研读疏通文意1.跟录音诵读全文,读准字音栘(yí)中 厩(jiù)监  且(jū)鞮(dī) 单(chán)于(yú)  缑(gōu)王 遗(wèi) 昆(hún)邪(yé)王 浞(zhuó) 阏(yān)氏(zhī)弩(nǔ) 訾(zī) 熅(yún) 北阙(què) 啮(niè) 旃(zhān) 徙(xǐ) 廪(lǐn) 旄(máo) 於(wū)靬(jiān)弋(yì) 缴(zhuó) 檠(qíng) 棫(yù)辇(niǎn) 劾(hé) 斧钺(yuè) 汤镬(huò)衿(jīn) 贳(shì) 隤(tuí) 羝(dī)2.逐段研读课文活动一 了解开端,读懂伏笔1. 细读课文第1段,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疏通文意。

详见课件)思考:(1)苏武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2)本段中的哪些内容为苏武被扣留埋下伏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这说明汉匈之间历来有扣留使者的积习,为苏武被扣留埋下伏笔②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说明当时匈奴放归汉使只是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为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埋下伏笔这些说明苏武出使时严酷的历史环境活动二 以死明志,怒骂劝降 2.细读课文2~5段,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疏通文意详见课件)思考:(1)结合文本内容,梳理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经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勾结卫律的部属;②私下拜访张胜得到支持;③趁单于外出狩猎准备起事;④被人告发,谋反失败。

2)面对此次变故,苏武为何认为自己辱命负国?“引佩刀自刺”这一情节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原因:①失察:副手暗中参与谋反,苏武不知,有对属下失察之过②失职:不能完成出使任务,且有可能引发两国更深的矛盾作用:“引佩刀自刺”这一情节大大增加了苏武说话的分量,不仅为国雪耻,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单于的尊敬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他先是“威吓”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却只是吓倒了张胜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企图迫使苏武投降,但苏武毫不畏惧最后“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不为所动,他只得恼羞成怒,悻悻离去②卫律是一个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的小人第二课时活动一 绝地求生,严拒劝降1.细读课文6~8段,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疏通文意。

详见课件)思考:(1)苏武不愿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匈奴不仅折磨他的肉体,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难以生存;而且折磨他的精神,让他和下属分开,毁灭他的希望,“羝乳乃得归”2)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说明苏武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接着告诉其家人的不幸遭遇,断其思亲之念然后说自己投降的经历,拉近与苏武的关系,瓦解苏武的心理防线最后讲汉朝现在的实情,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其守节,断其忠君之想推心置腹,委婉通情3)卫律和李陵都是劝降,为何苏武回答时的措辞和态度迥然不同?从中可以看出苏武具有怎样的品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问:①身份不同。

卫律原是汉使,但已投降于匈奴,是没有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李陵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同时与苏武“俱为侍中”且“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②劝降方式不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关系,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第二问:对二人的不同措辞和态度,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活动二 匈汉和亲,白发归来2.细读课文9~10段,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疏通文意详见课件)思考: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强壮出,白发还;你认为他得以归汉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匈汉关系的改善,匈奴和亲是大前提②众人的帮助常惠借机向汉使者传递了消息,使者趁机要回了苏武活动三 梳理情节,概括故事3.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之一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无非是选取人物的“言”和“行”,即看他说什么、做什么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是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的故事请根据故事发展的脉络,为各个阶段的情节添加小标题,填写下表。

答案 ①卫律胁降 ②放牧北海 李陵劝降 ③白发归乡第三课时一 探究归纳1.内容归纳: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第3-8段) 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第9-10段)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2.三次招降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的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3.思考探究思考探究(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再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示决不投降并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便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以求死变求生的方式,坚强地活下去,“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