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检验项目标 准 要 求检 验 结 果4出口数量每辆车至少有两个车门,其中至少有一个乘客门(双通道门应视为两个门有 个车门,其中有 个乘客门安全出口数量(铰接客车的前段和后段分别按单车确定,前段和后段间连接通道不视为安全出口)乘客数≤16人≥3乘客数>16人≥4与车厢不相通的驾驶区应有两个出口,但不应位于车身的同一侧不相通,驾驶区有 个出口, 不位于车身的同一侧 □; 相通 □4出口位置乘客门应设在车辆右侧或后围设在车辆右侧 □ 后围 □ 车辆的左侧、右侧至少各有一个出口左: 个出口、右: 个出口乘客区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应至少各设一个出口前: 个出口、后: 个出口客车的前围和后围应至少有一个出口,否则在车顶设一个安全窗前围: 个出口、后: 个出口 在车顶设有 个安全窗 最小尺寸乘客门净高(mm)A级客车≥ 1 650B级客车总质量≤3.5 t和座位数≤12≥ 1 100其它≥ 1 500净宽(mm)单通道门≥ 650双通道门≥ 1 000安全出口安全门净高(mm)总质量≤ 3.5 t和座位数≤ 12的B级客车≥ 1 100其它≥ 1 250净宽(mm)≥ 550安全窗此能通过一个长轴500 mm、短轴(旋转轴)为330 mm的椭圆柱能通过 □ 安全顶窗能通过一个长轴500 mm、短轴(旋转轴)为330mm的椭圆柱能通过 □ 乘客门技术要求应锁止可靠,客车行驶时不允许自行开启锁止可靠,客车行驶时不能自行开启 □车静止时,乘客门应能从车内开启。
即使在车外将门锁住时,仍能从车内开启此门车静止时,乘客门能从车内开启,即使在车外将门锁住时,仍能从车内开启此门 □车外开门装置离地高度(空载时)≤ 1 800 mm前: mm;中: mm;后: mm铰接式车门车辆移动时,打开车门碰到固定物体应趋于关闭碰到固定物体能趋于关闭 □当车门关闭时,车门内侧任何装置不应遮盖车内踏步板 遮盖车内踏步板驾驶员在座位上应能清楚地观察到非自动控制乘客门的门内和门外情况,否则应有其他措施解决能清楚 □;不清楚,采用其它措施□动力控制乘客门技术要求在紧急情况下,当客车静止时每扇门都应通过应急控制器从车内或车外打开;便于操作,易于保护,且距车门300 mm内能从车内或车外打开;便于操作,易于保护,且距车门300 mm内 □应有一个直观地信号装置告知驾驶员每扇动力门没完全关闭,每个信号装置可用于多个门;启闭时,应保证乘客不会被门伤害或夹住有 个信号装置;启闭时, 保证乘客不会被门伤害或夹住序号检验项目标 准 要 求检 验 结 果4出口安全门应便于从车内、外开启门外手柄距地面高度(空载时)≤1800mm便于从车内、外开启 □;门外手柄距地面高度: mm铰接式安全门应铰接于前端,且向外开启铰接于前端,且向外开启 □驾驶员在座位上不易看到的安全门应设置信号装置设置有信号装置 □安全窗应能够方便地从车内外迅速开启,或采用易击碎的安全玻璃(不得使用夹层玻璃或塑料材料)能够方便地从车内外迅速开启 □,采用易击碎的安全玻璃 □铰接式安全窗应向车外开启或弹射出去向车外开启 □、弹射出去 □驾驶员在座位上不易看到的安全窗应设置信号装置设置有信号装置 □安全窗底边距地板高度h(㎜)易击碎玻璃 500 mm≤h≤ 1 000 mm铰链式 650 mm≤h≤1 000 mm安全顶窗应易于从车内外开启或移去易于从车内外开启 □、移去 □开启时应保证进出车辆过道的畅通。
弹射式安全顶窗应能防止误操作开启时能保证进出车辆过道的畅通 □ 弹射式安全顶窗能防止误操作 □伸缩式踏步板踏步板应与相应的乘客门或安全门的动作同步车门开启时,它的伸出位置应符合普通踏步板的要求;车门关闭时,不应超出车身侧围垂直投影以外10 mm与相应的乘客门 □安全门 □的动作同步车门开启时,它的伸出位置符合普通踏步板的要求;车门关闭时,未超出车身侧围垂直投影以外: mm □车辆行驶过程中,踏步板应不能伸展;操纵踏步板的装置失效,踏步板应保持在收缩位置,且不应妨碍其相应车门的启闭车辆行驶过程中,踏步板不能伸展;操纵踏步板的装置失效,踏步板保持在收缩位置,且不妨碍其相应车门的启闭 □踏步板未完全收缩时,应有信号装置警告驾驶员;其外角半径不小于5 mm,上下边缘半径不小于2.5 mm有信号装置警告驾驶员; □;其外角半径为: mm,上下边缘半径: ㎜其运动不应对乘客或候车者造成任何伤害运动不对乘客或候车者造成任何伤害 □当车门开启时,其应安全地保持在开启位置,此时在单通道门踏步板中心放置质量为136 kg的物体或双通道门272 kg物体时,踏步板任一点变形应≤ 10 mm当车门开启时,安全地保持在开启位置 □;踏步板任一点变形: mm标志乘客门和所有安全出口的应急控制器均应以典型的符号或清晰的文字予以标识,并注明其操作方法应急控制器均以典型的符号 □、清晰的文字 □予以标识, 注明其操作方法 □序号检验项目标 准 要 求检 验 结 果5车内布置至乘客门的引道从乘客门至向内300 mm处的引道,应允许专用铅垂平板自由通过(其移动方向与乘客出入方向一致;折叠座椅打开测量)能通过 □ 从乘客门内300 mm处至最上一级踏步板边缘的引道应允许装用铅垂平板自由通过(折叠座椅打开测量)能通过 □ 铅垂平板测量时,不允许进入未压陷座垫前方300 mm及座垫上方区域未进入 □总质量≤3.5 t和座位数≤12的B级客车,每个座椅均有可抵达2个车门的无阻碍通道有无阻碍通道 □至安全门的引道引道应允许安全门引道专用测量通过(有折叠座椅打开测量)若驾驶员门作为主乘客区的安全门;若驾驶员门对面有一个车门,且驾驶员旁最多有一个乘客座椅;应都满足安全门的门洞尺寸或满足4.4.2.5(b)的要求,且驾驶员座位与乘客区无阻碍质量≤3.5 t和座位数≤12的B级客车,每个座椅均有可抵达2个车门的无阻碍通道通道(%)应允许通道测量装置通过能通过 □通道中允许设置台阶,其宽度应不小于台阶顶部通道宽度无台阶 □有台阶,宽度大于台阶顶部通道宽度 □若在通道中设置供乘客使用的折叠式座椅,则在其打开时应满足通道宽度的要求无折叠式座椅 □;有折叠式座椅,在其打开时满足通道宽度的要求 □坡度a纵向A级客车≤ 8 %B级客车≤ 12.5 %横向≤5%总质量≤3.5t和座位数≤12并满足其所规定的通道尺寸的B级客车,则不需要通道踏步板第一级踏步板最大高度Dmax (mm)A级客车乘客门≤ 380安全门≤ 700B级客车乘客门≤ 400安全门≤ 700最小深度A1min (mm)≥ 230其他踏步板最大高度Emax (mm)A级客车≤ 250B级客车≤ 350最小高度Emin (mm)≥ 120最小净深度A1min (mm)≥ 200注:1.如采用机械式悬架,B级客车的乘客门,Dmax可为430 mm;A级客车位于前轴之前的乘客门Dmax可为390 mm,位于后轴之后的乘客门Dmax可为410 mm2.对后轴之后乘客门Emax可为300 mm3.对通道内的台阶Emax可为250 mm序号检验项目标 准 要 求检验结果5车内布置乘客座椅的空间(mm)座间距同向座椅的座间距H≥650相向座椅的座间距L≥1 200前排座椅及B级客车的座椅前无护栏或其他遮挡物时,应安装座椅安全带,并符合GB 14166的规定。
安装有座椅安全带,并符合GB14166的规定 □垂直静空间每一座垫上方应有≥ 900 mm的净高度,它从未下陷座垫的最高点测量座垫上方最小净高度: 就座乘客搁脚的地板处向上应有≥1 350 mm的净高度(对于轮罩处和质量≤ 3.5 t和座位数≤12的B级客车地板处向上应有≥1 200 mm的净高度)就座乘客搁脚的地板处向上的最小净高度: 就座乘客的空间每个乘客座椅前面的最小静空间见图11amin550bmin700cmax150dmin150emin620fmax850gmax600hmin300imin280-8≤α≤ 30 6车外布置车长大于7.5 m的客车不允许设置车外顶行李架其他客车需设置车外顶行李架时,行李架高度不允许超过300 mm、长度不允许超过车长的三分之一车长: mm行李架高度: mm行李架长度: mm;未超过车长的三分之一 □7车内照明车内照明应覆盖如下区域:a)乘客区、b)每一级踏步板 c)通往各出口的引道、d)各出口的内部标志及内部控制器、e)所有存在障碍物之处车内照明能覆盖乘客区、每一级踏步板、通往各出口的引道、各出口的内部标志及内部控制器和所有存在障碍物之处 □8扶手一般要求扶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便于抓握,并无伤害乘客的危险扶手具有足够的强度,便于抓握,并无伤害乘客的危险 □A级客车扶手将测量装置放在乘客可能站立的位置上,将摇臂自由绕转时,应至少触及两个扶手。
该两扶手距地板高度h为:800mm≤h≤1900mm,且二者中至少有一个的h为:h≤1500mm触及 个扶手;两扶手距地板高度分别为h: mm和 mm在与客车侧围或后围之间无座椅相隔的乘客站立处,应设置平行于侧围或后围的水平扶手,其高度在地板上方高度为:800 mm≤h≤ 1 500 mm在与客车侧围或后围之间无座椅相隔的乘客站立处,设置平行于侧围或后围的水平扶手 □高度在地板上方高度为: mm乘客门的扶手踏步板处应设扶手,双通道门可安中间支柱、扶手踏步板处设有扶手 □双通道门安有中间支柱、扶手 □垂直方向地面或每级踏步板上方800 mm~1 100 mm地面或每级踏步板上方 : mm水平方向地面上乘客由第一级踏步板外边缘向内不超过400 mm踏步板外边缘向内: mm任一级踏步板上乘客抓握点向外不应超出该踏步板的外缘,向内不超过其内缘400 mm抓握点向外不超出该踏步板的外缘 □,向内其内缘: mm9其它踏步板区域的防护装置在就座乘客可能会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