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必修1必考65个重点知识复习汇编(精华版)1.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1) 坡度判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2) 地形判断平原:海拔200_m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丘陵:海拔500_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_m,等高线稀疏较和缓;山地:海拔500_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_m,等高线密集;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山脊:等高线向低处突出2. 经纬网图(1) 经纬网图中:经线长=纬度差×111_km(2) 纬线长=经度差×111×cosα(km)(α为当地的地理纬度)(3) 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球面上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3. 地理信息技术上图中的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⑤和①,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④,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②和③4.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2) 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原理:日地距离适中);(3)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原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4) 有液态水。
5.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扰动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 两极出现“极光”;(4) 与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有一定的相关性;(5) 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6. 地球自转运动(1) 周期为23时56分4秒,为1恒星日(地球自转了360°)日常生活中的一天是以太阳为参照点的,运动一周时间为24小时,及1太阳日2)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极点为0赤道地区线速度:1_670_km/小时,计算:V任意纬度=V赤道×cos当地纬度(受海拔因素影响)3) 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各地自西向东,约为15°/小时4) 其他:太阳相对运动,自东向西,约为15°/小时;晨昏线移动:自东向西,约为15°/小时;在自西向东的飞机或船上看日出、日落,则昼夜交替周期<太阳日7. 地球公转运动(1) 周期为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 速度: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近日点最快(1月初),远日点最慢(7月初)3) 其他:由于公转速度是非匀速的,使得3月21日~9月23日的天数与9月23日~次年3月21日的天数是不相等的;北极点极昼天数和南极点极昼天数也是不相等的。
8.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决定了太阳直射的范围(0°~23°26′),决定了极昼(极夜)的范围(90°~66°34′)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9. 光照图中的一些规律(1)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18:002) 晨线与昏线的交点的地方时为12:00和24:00(0:00)(二分日除外)3) 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圈上切点的地方时为12:00和24:00(0:00)(二分日除外)4)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5) 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晨昏线与极圈相交,这一天一定不是冬至或夏至6) 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日出时间(地方时)、日落时间(地方时)、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自转速度相等、季节变化相同7) 同一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8) 北半球夜晚:北极星高度(看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10. 昼夜长短及变化规律(1) 直射点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直射点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2) 直射点向北运动时,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直射点向南运动时,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3) 夏至日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赤道上:昼夜等长。
4) 纬度越高,年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1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 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的区别: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2)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3)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4)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而不是整个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因为,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直射现象5)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如:太阳直射20°N,则70°N以北极昼如果80°N以北极昼,则太阳直射10°N6)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90°-|该地和直射点纬度差|(7) 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距、楼高:以我国为例,如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12. 日出、日落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区域日出正北、日落正北)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区域日出正南、日落正南)13.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4. 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玄武岩侵入岩:岩浆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沉积岩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而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含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煤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15.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中,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是岩浆岩,由一系列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岩石通过重熔再生重新变成岩浆。
地质过程原生物质基础形成新物质上升冷凝岩浆岩浆岩外力作用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各类岩石岩浆16. 板块构造学说(1)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2)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3)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4) 板块的运动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 例边界类型张 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生长边界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 17. 褶皱的主要特点及地表形态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山岭 谷地谷地 山岭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1) 代表地区: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2)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内力作用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4) 为生产、生活服务: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18. 断层的主要特点及地表形态(1) 代表地区:大断层:成为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上升岩块: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秦岭等;下降岩块:成为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线:发育为沟谷,有时有泉、湖泊2) 为生产、生活服务:断层: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19.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对地貌影响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岩石被破坏,碎屑成为风化壳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裸岩荒漠、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干旱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瀑布、峡谷、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V”型谷河流流经高原、山地溶蚀喀斯特地貌流经中纬可溶性岩石区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干旱、半干旱、滨海地区流水搬运“泥沙俱下”湿润、半湿润地区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冰碛地貌,颗粒大小不等高山中下部、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山口、河流中下游风力沉积黄土高原的形成、沙丘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普遍20.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位置聚落形态原因高原分布于高原上深切河谷两岸狭窄河漫滩上,条带状谷地地势低,气候温暖,泥沙淤积,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区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发展成条带状地势低,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冲积平原密度大,沿河或沿海岸发展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便捷21.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对交通的影响)特点原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地势相对缓和交通线的延伸方向弯曲度大、总长度大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迂回前进 22. 大气的受热过程(1) 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吸收:CO2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
反射:与云层成正相关,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最主要的削弱作用3)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地暖大气,高度升100 m,气温降0.6 ℃)23.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2) 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因素:阴天、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晴朗,大气逆辐射弱24. 我国太阳辐射能的丰富区、贫乏区形成原因分析(1) 丰富区:青藏高原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海拔高,云量少,大气能见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2) 贫乏区:四川盆地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3) 贫乏区:云贵地区原因:地形崎岖,太阳辐射受阻挡;阴雨天气多,云量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25. 大气热力环流(1)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3)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①地面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上空形成高气压;②地面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上空形成低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