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优质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借助问题,理解课文1.教师回顾过渡:上节课我们整理了全班问题清单,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些问题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筛选出的问题:2.集体研讨问题1: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生活是怎样的?出现之后,人类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寻找答案,汇报交流出现之前: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板书:农耕社会)出现之后:人类的美好愿望变为现实: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电视、远程、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地球变成“地球村”板书:现代社会)3.集体研讨问题2: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1)抓住“呼风唤雨”,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提问: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板书:科学技术 改变)引导学生辩一辩:“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预设:“发现”是看到或者找到不被人知道的事物或规律。
原先存在的)“发明”是人们创造出以往没有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原先不存在)(3)结合“发现”和“发明”的区别,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人类有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画出相关的句子 教师出示文段: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纪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①学生交流自己画线的句子预设:“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这些属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的“发现”;“电视、程控、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这些属于人类用科学技术进行的发明教师相机解释什么是“光年”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的区别②默读文段,圈出文中的动词登上、潜入、洞察、探索、变成)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这些动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③引导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地球村”?为什么说人类居住的星球是联系紧密的“地球村”?请举例说明 小结:“地球村”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快捷交通,使得各国之间的往来,就像是在一个村里面的各家之间往来一样便利快捷。
(4)引导学生借助下面的句式,回答问题2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 ),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20世纪,人类( ),( ),( ),( )所以,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4.集体研讨问题3:“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②引导思考:未来科学技术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③引导思考:这些奇迹怎样改善着我们的生活?(板书:未来社会 ?)预设1:电视给生活增加了趣味;因特网、让我们跟远方亲人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高铁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扫地机器人做家务不再辛苦;科技馆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5G技术使生活更加智能化……预设2:现代科学技术并没有改善我们的生活,反倒给生活带来了麻烦只要言之有理,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并相机把两方面的看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现代科学技术,从而进一步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着我们的生活”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二、再读课文,提出新问题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想想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新问题教师根据时间酌情解答,可以利用课后进行)提示: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当今科学技术新发展和自己的生活,提出一些新问题,如“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创造一个个奇迹,我们该如何适应呢?”三、归纳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1.归纳学习方法:阅读课文时我们先提出问题,然后筛选问题,最后借助问题深入思考,理解课文筛选问题的方法:①去掉不影响对课内容理解的问题,课后查阅资料解决;②保留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③保留可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 2.课文梳理:《呼风唤雨的世纪》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首先总起概括“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然后回应疑问指出“依靠科技呼风唤雨”,随后用事例证明“科技改变生活”,最后点明主旨“科技使生活更美好”,表达了辉煌的世纪、灿烂的前景,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设计意图:回顾、梳理课堂,再次明确阅读策略,呼应单元主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四、拓展延伸,课堂演练 1.拓展延伸:同学们,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还有哪些奇迹般、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 2.课堂演练 3.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借助问题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认识到在享受20世纪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点儿什么板书设计】7 呼风唤雨的世纪 筛选问题 问题分析 ? 自主提问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改变) 现代社会 农耕社会【教学反思】在信息化的今天,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说,知识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不再局限于课堂本身,不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那我们在课堂中要注重什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认为,学习能力可以概括为:想象力,感受力,表达力,思维力,审美力,行动力,创造力其中,思维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课堂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思维的高度,要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运用和自我反思思维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我们如何来做呢?简单来说,就是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会提出大量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逐一进行处理呢?当然不是,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发现问题的“价值”?接下来,我就借助《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具体阐述一、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力培养和训练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那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现象呢?一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仔细阅读文本,不能发现问题二是在于学生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不知道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本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
其中,第一篇课文就提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边读边提问对于没有提问习惯的学生,教师可以示范提出问题,学生模仿,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给予鼓励阅读文本是提出问题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仔细阅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词句中存在的问题同样,教师在教学前也要进行文本阅读,对文本整体价值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1.贯穿全文的线索性问题——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个问题贯穿整篇文章,是引领文本阅读的线索性问题2.联系实际引发思考的问题——科学技术带来的都是好处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整篇文章阅读之后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质疑,是逆向思考的过程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仔细阅读之后才能提出因此,在提出问题之前,反复阅读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二、筛选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大量的问题其中,有些学生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换言之就是学生提出问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单纯为了得到鼓励而提出问题这是教师需要关注的解决这个现象,就需要我们对问题进行筛选这也是我们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价值”的重要过程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我先解决了课后的问题通过课后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的分析,明确了像这样的问题:问是什么的,概念性的问题。
暂时不知道是什么,也可以继续阅读,不影响理解文章主要的意思,课下查资料就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筛选,在小组内共同讨论,筛选出类似的问题,并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从而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价值”不大的然后再通过课后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和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理解什么问题是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也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一部分的问题这样,在课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交流思考“有价值”的问题例如:预习纸上就可以把已经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即便如此,在课堂中还会有部分的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二次筛选这个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并筛选出一到两个更“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一课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筛选,依然保留了8个问题教师在这里就需要帮助学生先来对问题进行合并,把形似的问题进行整合留下来的问题包括:1. 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生活是怎样的?出现之后,人类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2.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3.20世纪还有哪些发明和发现?4.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生活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并,我们在这4个问题中再次进行选择,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选择了第2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筛选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对整篇文本的梳理,只有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和理解后,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筛选在之前的几次试讲教学中,正是因为对教师对文本理解不到位,学生没有进行反复的阅读,导致学生选择了其他的问题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在筛选出“有价值”问题的基础上,联系文本,通过具体词句的理解,进行思考并找到答案的过程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学生在解决“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个问题时,回到文本找到第二、第四自然段,通过辨析“发明”和“发现”的区别,找到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从而理解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回文”是解决问题的必要的过程再次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提出、筛选的过程通过具体词句的朗读、理解,并能深入的对话,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样,在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文本阅读的过程,从而导致离开文本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