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0MB
约25页
文档ID:5917094
第1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_第1页
1/25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一)时代变化:1、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处于世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3、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代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题、新任务:寻找和探索国家的出路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1、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3、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的灾难,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反抗不断。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民族起义在百次以上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创立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席卷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6省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早期太平天国发展过程:金田村起义(1851年1月)——永安建制(1851年12月)——转战湖南湖北(1852年4月-1853年1月攻占武昌——定都天京(1853年3月),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使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太平军在征途中,坚决打击和镇压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等等,有力的冲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而达到全盛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又颁布了社会发展方案《资政新篇》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

其基本内容有:A、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B、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两司马C、建立圣库制度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天朝田亩制度》 它把农民千百年来渴望土地的要求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系统化,纲领化;是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也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它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但这种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一些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集中体现于《资政新篇》其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太平天国起义者们想要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农民政权但是,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上,虽然可以建立暂时的劳动者的政权,它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天京事变: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的暴露出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政治上争权夺利;生活上追求享乐;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及其他诸王“为繁华所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杨秀清“自以功高,一切专擅1856年9月终于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力挽危局的苦斗(1858年8月——1864年7月):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为挽救危局,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干的青年将领,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挽回败局经历了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之后,太平军逐渐走向失败。

1864年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旧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恢复原样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初步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4)太平天国起义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和坚决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5)对近代国家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6)太平天国起义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具有世界意义,有力地冲击了当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洋枪队、外国军队,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主观原因:农民自身的不足(1) 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2) 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 (3) 农民阶级自身有难以克服的保守性、落后性、散漫性和狭隘性等弱点,这使得他们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政权也未跳出封建专制政权模式的巢窠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4) 太平天国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但是拜上帝教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所以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5) 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起初定之为妖书,后期对四书五经删除后加以利用,却只是保留了其中的封建纲常伦理6) 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却不能把西方入侵者和人民群众区别开来,笼统的把西方信奉天父上帝的人都称为“洋兄弟”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教训:农民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并获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谢谢观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