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 综合与测试 精品课件 (含答案)

gu****iu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16.50KB
约13页
文档ID:201796361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 综合与测试 精品课件 (含答案)_第1页
1/13

风云变幻八十载:,中国近现代史线索梳理(1840年-1919年),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部分(第16-20课),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目录:中国历史大事件时间简轴(1840-1919),1840,鸦片战争,1851,太平天国运动,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1860s-1890s,1894,甲午中日战争,1898,戊戌维新运动,1900,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1906,清政府预备立宪,1911,辛亥革命,1912,清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1919,五四运动爆发,1917,加入一战,1915,北洋军阀割据袁世凯复辟新文化运动,1840年,1856年,1894年,1900年,英国,英国、法国,日本,英、法、美、德意、日、奥、俄,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转嫁国内危机,贯彻大陆政策,进一步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1842南京条约1843虎门条约1844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权等权利,加重人民负担,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打破闭关锁国和朝贡外交局面,国际地位下降,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内河航运权,侵略势力深入内地;进一步加重人民负担,火烧圆明园;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马关条约,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之资本主义发展,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破产;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901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通过外交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抗争史,一、太平天国运动,背景,败因 评价,国民抗争史,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2)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3)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且参加民众日益增多。

2.败因(1)重大战略决策失误;(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直接原因);(3)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国民抗争史,一、太平天国运动,3.评价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改变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汉族地主势力崛起 (2)催生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4)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国民抗争史,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内容,评价,目的,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致使领土主权丧失,直接: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维护清朝统治,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自强”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 “求富”,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国民抗争史,三、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兴起2.过程: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斩菜市口3.败因:(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 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国民抗争史,三、戊戌维新运动,4.进步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国民抗争史,四、义和团运动,1.背景:(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2.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主义性质,但盲目排外)3.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国民抗争史,五、辛亥革命,1.背景(1)必然性: 维新运动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改良道路走不通 20世纪初,民资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2)偶然性:四川爆发保路运动;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国民抗争史,五、辛亥革命,2.过程:武昌起义建立民国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3.意义(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4.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国民抗争史,六、新文化运动,1.兴起(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2.主张(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国民抗争史,六、新文化运动,3.意义(1)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斗争的序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各种新思想不可遏制地涌流、传播3)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国民抗争史,七、北洋军阀时期历史事件回顾,1.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2.护国战争3.军阀割据(直系、奉系、皖系)4.府院之争5.张勋复辟6.护法运动7.参加一战8.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