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道年间嘈运与盐法的改革李瑚清代中叶以后,社会 经 济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严重的是遭运和盐务中的问题嘈运关系到清朝统治者和旗民的傣晌食米问题,盐法关系到清政府的国课问题,因此引起统 治阶级的重视,也引起关心国计民生的知识分子的优虑潜运清政府每年从江苏、浙江、江西和湖广等省征收槽粮,总数大约四百万石,通过运河运到北京多年来,遭运中百弊丛生槽粮从征收、交兑、装运到入仓等过程,要经过贪官蠢吏多次的盘剥勒索,成为农民、运丁等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嘉庆中,大学士刘权之估计,运京遭粮每石需银十八两左右御史李鸿宾估计需数十两之多而当时一般商米价格不过一两上下因此,它久为人们所垢病但是,统治阶级把潜粮称作“天庚正供”,既不得任意减少征收的数额,也不得任意改变运输的办法嘉庆八年,给事中萧 芝奏请于南方产米之乡,官为采买,由海道北运,后来河工敝坏,运道阻滞,又有人提出海运办法但均为有关地方、潜运大员所阻挠,嘉庆帝所拒绝“唯有谨守前人成法,⋯⋯断不可轻议更张,所谓利不百不变法也①因此,终嘉 庆之世,没有人再提实行海运的事道光四年,江南御黄坝筑不及时,洪泽湖受涨决口,清水泛滥,运河水浅,难以行船,较之嘉庆年间的情况更为严重。
吏部尚书文孚奏请引黄入运,添筑闸坝,使运船勉强能够行走但黄河挟带大量泥沙,运河河床更加淤垫,嘈船还是不能通行道光帝命两江总督魏元爆、遭运总督颜检、江苏巡抚张师诚、浙江巡抚黄鸣杰等,各就所辖地方情况筹议他们不愿担当风险,仍认为海运“窒碍难行”但是,引黄济运或盘坝接运办法,不仅花费了大量架款万两,而且毫无成效道光帝于是将孙玉庭、魏元嫂、颜俭等调职处分,改派琦善为两江总督,调安徽巡抚陶澎为江苏巡抚,再次议论海运办法这时清政府中主持政务的是较有资望的协力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他同怠实行海运他了奏《筹酒运变通全局疏》中提出五项解决办法,土垫中包括江广等帮及江口一带尚未搁浅的船只,改雇海船直运天津明年暂停河运,一部分槽粮改由海运,一部分改征折色他对当时官场存在的畏难苟安、墨守陈规的现象甚为不满,认为“凡事有利即有弊,任事者但当兴利而杜弊,不可恐有弊而废事其间斟酌尽善,淮 在 当 事 者之权衡⑧在地方上支持海运 的宫员 是江苏巡抚陶澎、江苏布政使贺长妹以及他们属下的官员和幕僚如魏源等有些关心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知识分子如包世臣、齐彦槐也都积极主张海运包世臣在嘉庆九年就曾写《海运南槽议》一文,认为“每南粮一石,给水脚银五钱。
⋯⋯台计南粮三百五十万石,不过费水脚百七八十万,曾不及遭项十之三四”船商放空之船,反得重价,而官费之省者无数又使 州 县不得以兑费、津贴、旗挖名目,借词浮勒,一举而众善备焉⑧包世臣在道光五年又作《海运十宜》、《上英相国书》等,极力主张实行海运齐彦愧也曾作《海运议》托礼部尚书汪廷珍上书英和可见英和支持实行海运,与博采众议有关魏源曾代贺长龄作‘复魏制府询海运书”,敦劝魏元侣实行海运他说“海运之事,其所利清代嘉道年间增运与盐法的改革者有三国计也,民生也,海商也所不利之人有三海关税侩也,天津仓胃也,屯弃运丁也又说“若今江浙船商,皆上海、崇明等处土著富民,出入重洋,无由侵漏,每岁关货往来,曾无估客监载,从未欺爽,何况遭粮了”④但是,当时魏元煌没有采纳这个的意见道光五年六月,江苏巡抚陶澎上奏摺,主张海运潜粮池先派布政使 贺长龄到上海召集船商,了解情况接首,借凌勘苏松水利工 程之机,亲自由华亭到上海勘察七月,陶澎奏“臣遍历江干,现有大小沙船一干余只,⋯⋯约计大、中两号沙船坚固可用者,共有九百余只若分作两次陆续赶运,共可运正耗米一百五六十万石⋯⋯该船等年常往来北洋,沙线是所谙历间有失事,不过百中之一二。
由上海驶往天津,顺风旬日可到,至迟不过一月’,⑤最后,道光帝同意试行海运计划确定后,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在上海设立海运总局,由江苏派遣官员管理在天津设立分局,由清政府派遣官员验收,并防止经纪人等需索留难道光六年二月初一日,第一批海船出发,共运米一百一十二万二千余石,占全部遭米的三分之二左右以后继续运送,至六月初全部运完,共计装载正耗谷米共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余石共用沙船、浙江蛋船、三不象船一千五百六十二只这次海运结果,不仅未曾遭受风险,而且米质洁白,时间缩短,经费节省,还取消了各种杂费,以及中饱、勒索、贿赂等无法计算的费用,对吏治也起了某些整伤作用魏源在《道光丙戌海运记》中总结了这次海运成果,他说“是役也,其优于元代海运者有三因日因海用海,因商用商,因舟用舟其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他强调了商人和商船在这次海运中的作用,利用商人的资力和原有的运输工具,可以节省政府的许多开支利用商人的航海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代替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官吏利用商人常年航行的海道,代替已经淤浅的运河,因而海运不仅使清政府获益,商人和老百姓也得到了好处这次海运成功,一方面证明主张实行海运的官员和幕僚如英和、陶澎、魏源、包世臣等人的远见卓识,同时也反映了这时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陶澎原想使江苏潜粮继续实行海运,缮折奏陈海运章程八条,但这时英和 已被降职为热河都统,一度充任协办大学士的礼部尚书汪廷珍也逝世了,朝中失去有力的支持,加之各种保守势力的阻挠,海运不能继续实行,成为一件憾事盐法自乾隆以来,盐务中就不断出现问题盐务支出日益增加,官私费用繁多,官吏贪污中饱,商人生活奢侈腐化,盐价昂贵,官盐滞销,私盐畅行,盐商利润减少,影响盐课收入,人民难以买到廉价的食盐,官、商、民都感到不便清政府认为盐业中的问题是 由于私盐造成的所以,他们经常采用“缉私”办法谋求盐务问题的解决由于缉私人员对于大的私贩得贿卖放,对于穷民小贩肆意勒素,既对 盐课毫无补益,又使得民怨沸腾故包世臣说,淮盐三策,缉私为下策魏源认为,整顿盐务,“不出化私为官,而缉私不与焉”因此,盐务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至道光初年,盐业凋敝,日甚一日如全国盐课最多的两淮地区,盐商因无利可图,从数百家减少至数十家总商任意剥削散商,更造成了中小盐商的亏损盐商如果提高盐价,则私盐畅行,官盐更要滞销两淮盐业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道光十年十月,两江总督陶澎奏请改变两淮盐法,道光帝派遣户部尚书王鼎、侍郎宝兴到江苏视察王鼎支持盐法改革,与陶澎等拟定改革两淮盐法十五条,其中包括裁减浮费,删减窝价,裁选商总,疏浚运道和添置岸店等。
这个办法着重于减轻成本,降低盐价,使积盐易于销售经过这次努力,共裁减浮费二百六十余万两原来纲盐每引纳银五两二钱多,经过初步裁减,每引仍须纳银四两一钱多,革除规费银二百万两以后,摊派给商人的费用,从每引十求索年第期二两三钱多减至十两二钱多这次减费降价的结果仍然难于和私盐竞争因此,他们又采用增加盐数的办法来解决每引捆盐除额盐三百六十四斤以外,又增加了二十斤额盐和十六斤耗盐经过这次整顿,淮南引盐较前略有改观改革比较彻底的地方是淮北地区陶澎在这里首先整顿盐商他们把那些只知压迫众商,而又不经营盐业的旧商革退,另招新商由于盐务积弊太深,盐商仍怕赔累,不敢认领于是在淮匕 比较难办的“滞岸”试行“票盐制”道光十二年五月,陶澎亲 自到海州地区了解清况,并与幕僚商定票盐章程条,其中规定由盐运司刷印三联空白票,一为运署票根,一留分司存查,一给民贩行运民贩纳税请票时,盐场官员于票内填注民贩姓名、籍贯、运盐引数、住销州县等,按道里远近,立定限期到岸后,听共销卖不准票、盐相离,或侵越别岸,违者以私盐论处每盐四百斤为一引,买盐自十引以上为一票距场五百里以内的地方,可以自一百斤或一引起票民贩一经纳税,即为官盐,不许恶棍讹索抢盐。
票盐制”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贩运,改变了引商垄断盐利,而又不自经营或不公子经营的情况正如魏源所说“只论盐课之有无,不 间商贾之南北而且成本减轻,手续简化,商人乐于经营,官吏不得苛扰两淮盐运司先在江苏的山阳、清河,安徽的凤阳、怀远,河南的汝阳、正阳等三十一州县试行实行的结果,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请运三十余万引,场盐贩卖一空不但商人获利,这一年农业歉收,海州饥民借此谋生的也很多原来贩卖私盐的人,也都转 而经营票盐,化“泉, ,为良,私盐不禁 自绝官盐畅销,盐课收入大大增加自道光十二年七月开局,到年底为止,共运票盐二十万三千一百余引后来更增加到四十六万佘引,较原额溢运过半而尚未实行票盐所谓“畅岸”的地方,开纲两年之久,商人仅运过十万五千余引因此,次年二月,陶澎等奏请推厂实行票盐虽然成绩显著,却受到社会上各种阻力的反对,主要是那些原来依靠剥削众商的总商和依靠非法收入的官吏,他们或暗中嫉使言官出面阻挠,或者散布流言蜚语,妄图破坏道光十二年五、六月 间,票盐初行,御史鲍文淳便上奏折说“两淮盐务 自去年辛卯开纲后,截至今年四月,仅征收课银二百余万两,尚有三分之二未完⋯ ⋯实运商人仅存十余家,较前更少,而新商来者寥寥,⋯ ⋯或办理有 未能尽善”等语。
这个鲍文淳就是被革总商鲍有恒的近族并曾与盐商往还浙江温州于道光汗一五年奏请仿照淮北办法试行票盐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行过票盐七万四千九百余引,较原来的八百引,几 乎增加百倍但次年二月,浙江巡抚乌尔恭额便上奏折说“温郡试办票盐,不无窒碍,应即饰令停止魏源在《江南吟》中说“君不见,温州郡守师票盐,商民歌咏官府嫌弹章早上秋霜严,国利民利徒鸡廉,奈何尽夺中饱膺就是指的这件事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膺运和盐法中,试行了海运和票盐的办法,革除了许多积弊,利国、利商、利民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由于当时的封建势力和各种阻挠力量还很强大,执行这次改革的又是一些封建官员和地 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改革客观上虽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主观目的则在于强化封建国家,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他们在阻挠面前束手无策改革取得效果之日,也就是改革结束之时在短暂的时间里,又为旧的办法所代替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之下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作者中国社会抖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黄注①《清世宗实录》,卷页②《皇朝经世文编》,卷,页、③《安吴四种》,卷一,《中简一勺》卷上,页④《古微堂外集》,卷,页‘、⑥《陶云汀先生奏疏》,卷,页、⑥《清宣宗实录》,卷,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