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的定义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的知识扩展 ① 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②袁世凯指使下的复辟活动③护国运动孙中山高举讨袁大旗,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讨袁,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与袁世凯决裂,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也反对袁世凯称帝,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的知识点拨 护国运动(1915—1916年):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 ②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 ③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 ④基本接受“二十一条”(1915) ⑤制造帝制舆论(筹安会、请愿团) ⑥操纵国体投票,获“全票拥护”君主制(1915) ⑦改元、登基(1916) 2、经过: 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5) 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③蔡锷等人武力讨袁④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6.5) 3、结果: 袁世凯取消帝制(1916.3),后在忧惧中死去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的知识拓展 谁是护国运动的发动和领导者:关于这个问题很早就众说纷纭。
护国战争的硝烟未尽之际,梁启超就公布有关文稿,撰发文章,把领导运动的首功归于他和蔡锷两人,这引起了参与这场运动的云南军政界人士的不满,有人坚持说护国运动是由云南军政官员发动的,首功应归唐继尧邹鲁、陆丹林等人则把护国运动的成就归功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新中国初年,有学者提出与上述三说都不同的观点,认为护国运动的真正发动者,是辛亥革命时期受过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熏陶、参加过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斗争的云南新军军官根据言椒、李喜所《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近些年来,不管是对梁启超、蔡锷在护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评价如何,但多认定掌握了这场运动领导权的是他们,而不是中华革命党人或其他派别像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等著作中都持这样的观点也有学者把运动的发起和领导分开来看,并注意到领导权的动态变化,并且不把梁启超和蔡锷划入同一派别,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护国运动的发动者归结为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实际情况应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另一翼──欧事研究会,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以蔡锷、唐继尧等为代表的西南地方实力派,在席卷全国的人民群众反袁浪潮的基础上,联合发动了反袁护国运动和护国战争。
在理论上说,谁发动了运动和战争,领导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然而在事实上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当护国运动兴起之际,领导权实际掌握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然而,随着运动的推移,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谁掌握了护国军的军权,谁掌握了护国战争的指挥权,实际上也就是谁掌握了护国运动的领导权,这样看其领导权事实上就落到了西南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手中,而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所进行的具体策划,对护国军的具体行动则产生了重大影响谢本书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前言第4~8页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的教学目标 1、识记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活动;孙中山、梁启超、蔡锷等反复辟活动 2、能够分析袁世凯政权的性质 3、能够探究复辟帝制活动发生与很快失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