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陬邑]陬邑 【童话寓言】 陬邑一:对于孔子的故事 导语:孔子,大家都知道吧!那么,对于孔子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几个对于孔子的小故事,我们一齐来看看吧!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孔子始终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华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圣人 ,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他是平 凡人,又是如此杰出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强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见,孔子的精神和士气实在是令人佩服古来圣贤皆孤单,他 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究竟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月,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青年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 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 是极其宝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同学,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要知 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既然如此,又是什么缘由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道? 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 ,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 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思,浮想联翩, 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寂静的、甜蜜的,感到极大的劝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当时的齐国人 都突出钦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沉醉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 、“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项橐(前494482)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对于项橐的身世,一般有两种说法据说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 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项橐还有一个说法,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一般农夫,他的母亲在上山 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种说法都不能笃定项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归于一个谜他与孔子“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 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到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传奇,对于他的事迹又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缺憾的是,天资聪颖的项橐12岁便夭折,有人说他是被孔子的同学所杀,也有人说是被诸侯所杀,他的人连同他的事迹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给 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疑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老二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吟诵起《论语》我们好像依稀能看到,在三月春风中,一位老师带领着 一群同学换上春服,沐浴、欢歌、远眺,无忧无虑,自由闲适的春游活动,我们好像也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响亮,诗的馥郁。
这个春游的发起者是这群同学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孔子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刻进了国人骨子里的名字,这个不起眼的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后 世成为万世吟诵的经典,甚至对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强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于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的一个小城镇,一家人为新生命的到来而欢悦不已那么孔子,叫孔丘叫仲尼,为 什么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 妾,固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希望生个儿子的孔纥,他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在《史记正义》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野合传奇在孔子 出世前颜征在曾梦见山神驾着祥云,口中喃喃自语:“祷尼丘得贵子,继衰周而素王,择空桑为产地。
孔纥与颜氏遵循山神的叮嘱,果真得一壮 丁,即为孔子 孔子出名的弟子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15岁立志于学,盼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相传孔子已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博学多才,成为当地 较出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同学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 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其中最闻名的还是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 、子游、子夏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 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以德行见称,颜回从小就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悟中肯,能够将孔子的 学说,活学活用颜回是个很低调的同学,他为人谦逊,才气不外露,最开头还让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不聪慧的同学,但他坚决践行孔子的学说,理 解中肯,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屡称他品行高尚,说 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擅长在政治上摸爬滚打,多才多艺由于冉求自身出自于商人之家,长于计算,已经季 氏宰臣,帮忙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宝,被老师孔子严苛批判过前487年曾率左师反抗入侵的齐国军队,并且身先士卒,取得了战斗的成功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著名,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 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是个政商界的人才,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在曹国、鲁国之间经商,“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子贡因经商有道,而成为孔子孔子众同学中的首富《论语》里记载他言行的语录有许多,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被称为儒商鼻祖陬邑二:有关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孔子是我国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以下是有关孔子世家的原文及翻译,一齐看看吧 有关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孔子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玩耍,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邑三:详尽的孔子故事集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D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华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华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足于是叔梁纥恳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焦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看法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对于孔子诞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经受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事,所以称自己固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常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突出眷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常常进行思索,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头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