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杨修之死》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庖官(páo) 食讫(qì) 佯惊(yáng) 伺查(sì) 谮害(zèn )诈败(zhà) 麾军(huī) 绰刀(chāo) 夏侯惇( dūn ) 簏( lù ) 鸡肋(lèi) 沉吟(yín) 褒贬(bāo)(biǎn) 主簿(bù)邺城(yè) 高阜(fù) 酥(sū) 曹丕(pī) 伺(sì)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家作品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张飞、关羽、周瑜等众多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2、背景资料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后半部分曹阿瞒即课文的曹操杨修之死”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争夺汉中期间曹操率大军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战,再败,只得兵退斜谷曹操屯兵日久,是进是退,犹豫不决看透曹操心意的行军主簿杨修,擅自命令军士准备撤退,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3、积累词语主簿:文书之类的官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绰刀:抓取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3、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认识杨修的死因4、积累文言词汇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庖官( ) 食讫( ) 佯惊( ) 伺查( ) zèn( ) 害 zhà( )败 主bù( ) 沉yín( ) 鸡lèi( ) 麾军( ) bāo biǎn ( ) ( )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理清脉络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3)文章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2、句段品读: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探究质疑:细读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一)基础练习参照课前自学(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2)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3)“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2、句段品读:(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我的近侍?(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3、探究质疑: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狡诈,又有深谋远虑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词语积累,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主簿: 班师: 恃才放旷: 谮害: 佯装: 绰刀: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结合具体内容,了解杨修性格特征? (2)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2、句段品读:(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3)人皆不晓其意 (4)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 (5)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3、探究质疑:杨修之死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一)基础练习词语积累:参照课前自学(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杨修:恃才放旷 才思敏捷 卖弄聪明 老谋深算 果敢大胆 轻率大意(2)曹操:阴险狡诈 城府很深 表里不一 虚伪多疑 残忍歹毒 刚愎自用 2、句段品读:(1)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2)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3)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4)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上床睡着了。
(5)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3、探究质疑: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