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场 节 能 检 测,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句德胜 地址:石家庄市槐中路244号 :0311-85880104,2,1 围护结构检测 1.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3,1.1.1 概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指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单位W/(m2·K),是反映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重要指标,与热阻互为倒数 围护结构部位主要包扩:屋顶、外墙(分户墙)、热桥部位、地下室顶板、楼梯间及室外接触的其他围护结构(门洞、阳台底板等)4,1.1.2 依据标准,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2.《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 3.《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 4.《建筑用热流计》JC/T3016-1994,5,1.1.3 检测仪器设备,目前常用的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现场检测方法有热流计法和热箱法,在《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及《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规定宜采用热流计法 1.热流计 热流计及其标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用热流计》JC/T3016的规定。
6,1.1.3 检测仪器设备,2.温度传感器 宜采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温度测量时测量误差应小于0.5℃,用一对温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温差时,测量误差应小于2%,用两个温度值相减求取温差时,测量误差应小于0.2℃7,1.1.3 检测仪器设备,3.数据采集记录仪 热流和温度测量应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记录仪表,数据存储方式应适用于计算机分析测量仪表的附加误差应小于2μV或0.05℃ 4.其他仪器 本试验也可采用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其它现场检测仪器8,1.1.4 环境条件,1.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宜在受检围护结构施工完成12个月后进行 2.被测位置不应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且应避免雨雪侵袭或阳光直射9,1.1.4 环境条件,3.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且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对设置采暖系统的地区,冬季检测应在采暖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对未设置采暖系统的地区,应在人为适当地提高室内温度后进行检测在其他季节,可采取人工加热或制冷的方式建立室内外温差围护结构高温侧表面温度应高于低温侧10℃以上且在检测过程中的任何时刻均不得等于或低于低温侧表面温度。
10,1.1.5 取样方法及试验步骤,1.取样数量及要求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及《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取样数量和方法不大一样 JGJ/T132:没有明确要求常规做法是每种构造至少一个点(主体部位) JGJ/T177:每一种构造做法检测2个部位,每个部位不少于4个点(主体和热桥等平均)11,1.1.5 取样方法及试验步骤,2.试验步骤 (1)测点位置:宜用红外热像技术协助确定,测点应避免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要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被测区域的外表面要避免雨雪侵袭和阳光直射 (2)将热流计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要与表面完全接触,热流计不应受阳光直射12,1.1.5 取样方法及试验步骤,(3)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温度传感器,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温度传感器连同其引线应与被测表面接触紧密,引线长度不少应于0.1m13,1.1.5 取样方法及试验步骤,(4)围护结构高温侧表面温度应高于低温侧10℃以上,且在检测过程中的任何时刻均不得等于或低于低温侧表面温度。
(5)检测期间,应定时记录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60min,可记录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采样间隔宜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1/2 (6)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96h14,1.1.6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一)数据处理 1.数据分析宜采用动态分析法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可采用算术平均法: (1)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热阻的末次计算值与24h之前的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 (2)检测期间内第一个INT(2×DT/3)天内与最后一个同样长的天数内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热阻的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 注: DT为检测持续天数,INT表示取整数部分15,1.1.6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2.当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按下式计算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热阻,并应使用全天数据(24h的整数倍)进行计算:,,16,1.1.6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式中:—— 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热阻 (m2·K/W); ——围护结构主体部位内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 (℃); ——围护结构主体部位外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 (℃); ——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热流密度的第j次测量值 (W/ m2) 3 当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时,宜使用与JGJ/T132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计算。
17,1.1.6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4 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K=1/(Ri+R+Re) (1-2) 式中:K——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 [W/(m2·K)]; Ri——内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中附录二附表2.2的规定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中 附录二附表2.3的规定采用18,1.1.6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二)结果评定 1.受检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应满足设计图纸的规定;当设计图纸未作具体规定时,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当受检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结果满足以上要求时,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19,1 围护结构检测 1.2 外墙节能构造检测,20,1.2.1 概述,本方法适用于现场检验带有保温层的建筑外墙其节能构造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1,1.2.2 检测依据,1.《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 2.《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2,1.2.3 检测设备,1.钻芯机 采用内径70mm的金刚石或人造金刚石薄壁钻头,适应于玻纤网及钢丝网保温层的钻取。
2.钢直尺 分度值为1mm23,1.2.4 试样制备,1.取样部位 取样部位应选取节能构造有代表性的外墙上相对隐蔽的部位,并宜兼顾不同朝向和楼层;取样部位必须确保钻芯操作安全,且应方便操作 2.取样数量 外墙取样数量为一个单位工程每种节能保温做法至少取3个芯样取样部位宜均匀分布,不宜在同一个房间外墙上取2个或个以上芯样24,1.2.5 试验步骤,(一)芯样钻取 1.使用钻芯机从保温层一侧钻取直径70mm的芯样,钻取深度为钻透保温层到达结构层或基层表面,必要时也可钻透墙体; 2.当外墙的表层坚硬不易钻透时,也可局部剔除坚硬的面层后钻取芯样,但钻取芯样后应恢复原有外墙的表面装饰层; 3.从钻头中取出芯样时应谨慎操作,以保持芯样完整,当芯样严重破损难以判断节能构造或保温层厚度时,应重新取样检验; 4.钻取芯样时应尽量避免冷却水流入墙体内及污染墙面; 5.对每个芯样进行标识,并记录取样部位25,1.2.5 试验步骤,(二)芯样检查 1.保温材料种类检查:对照设计图纸观察、判断保温材料种类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难以观察、判断准确的也可其他有效方法判断; 2.测量保温层厚度:用钢直尺在垂直于芯样表面(外墙面)的方向上量取保温层厚度,精确到1mm; 3.保温层构造做法:观察或剖开检查保温层构造做法是否符合设计和施工方案要求。
26,1.2.5 试验步骤,(三)芯样拍照 芯样检查完后,在芯样的侧面付上标尺,对着侧面拍照,在照片上注明每个芯样的取样部位 (四)取样部位的修补 可采用聚苯板或其他保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塞填充并用建筑密封胶密封修补后宜在取样部位挂贴注有“外墙节能构造检验点”的标志牌27,1.2.5 试验步骤,(五)原始记录内容 原始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名称、检测项目、主要仪器设备、检测日期、检测人员、取样部位、芯样外观、保温材料种类、保温层厚度、外墙节能构造等28,1.2.6 数据处理与结果评定,1.计算芯样实测厚度的平均值 2.当实测厚度的平均值达到设计厚度的95%及以上且最小值不低于设计厚度的90%时,应判定保温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应判定保温层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3.当检验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委托具备检测资质的见证检测机构增加一倍数量再次取样检验仍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判定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不符合设计要求此时应根据检验结果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其他有资质的单位重新验算房屋的热工性能,提出技术处理方案29,1.2.7 检验报告内容,1.抽样方法、抽样数量与抽样部位; 2.芯样状态的描述; 3.实测保温层厚度,设计要求厚度,设计和施工方案要求的构造做法; 4.给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检验结论; 5.芯样照片; 6.监理(建设)单位取样见证人的见证意见; 7.参加现场检验的人员及现场检验时间; 8.检测发现的其他情况和相关信息。
30,1 围护结构检测 1.3 建筑外窗窗口气密性,31,1.3.1 概述,外窗窗口气密性通常用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来表示 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在常温常压下,当窗内外压差为10Pa,单位窗口面积单位时间由室外渗入的空气量,包括窗渗透的空气量和外窗与围护结构之间的缝隙渗透的空气量32,1.3.2 检测依据标准,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 2.《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 211-2007 3.《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33,1.3.2 检测依据标准,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 2.《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 211-2007 3.《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