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构件绘制要点及常见问题剖析-2-一、梁1.1 初步查看计算书•弄清抗震等级;•结合梁截面,检查梁配筋值判断是否有大量超筋情况,若有,及时提醒调整计算1.2 理清大致标高及相互搭接关系•结合建筑图,认真理解模板图;•与画模板图的设计人员多沟通-3-1.3 梁类型的判定、梁跨数的确定•区分框架梁、次梁;•支承关系的判定-4-1.4 梁纵筋A.锚固问题:•详见《砼结构设计规范》第8.3章•当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时,梁纵筋应采用小直径 ,满足钢筋锚固要求(按总说明第6.3.14条)-5-B、纵筋配筋率•梁配筋率>2.5%,调整梁截面;•纵筋配筋率>2.0%,箍筋直径要求加大2mmC、底顶钢筋面积比•一级:不小于0.5•二、三级:不小于0.3D、通长筋要求(规范 经济性)•规范:a、一、二级不小于2Φ14;且分别不小于梁顶、底面两端纵向 配筋中较大截面积的1/4;三四级不小于2 Φ12 b、框架结构贯通中柱的纵筋直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 向截面尺寸的1/20•经济性,合理性:<1>住宅 <2>商业-6--7--8-1.5 梁箍筋A、梁箍筋面积计算方法:图示梁箍筋为 Φ8@100/200(2) 加密区:as=50.3X2/100=1.006 非加密区:as=50.3X2/200=0.503 均满足要求-9-B、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3.3C、梁端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MAX { 200,20倍箍筋直径} 二、三级:MAX { 250,20倍箍筋直径} 四级:300mmD、是否需要配置复合箍筋:梁宽≥350mm,采用复合箍E、附加箍筋及吊筋如何配置:a、在主次梁交接处,梁上有集中力的情况下设置。
b、设置附加箍筋后,如果还不能满足抗剪计算要求,再设置吊筋c、附加箍筋及吊筋的承载力详见 《砼结构构造手册》125页表3.5.1及126页表3.5.2-10-1.6 梁腰筋a、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要求:当梁腹板高度 hw≥450mm时,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钢筋间距 a≤200-11-b、计算受扭纵向钢筋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间距不应大于200mm,和梁截面短边长度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要求锚固在支座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满足砼规 9.2.5条受扭纵向钢筋与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不重复设置c、连梁腰筋•截面高度>700mm,腰筋直径≥Φ8,间距≤200mm•跨高比≤2.5的连梁,两侧腰筋总面积配筋率≥0.3%-12-1.7 跨高比<5梁 a、连梁:两端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b、一端与剪力墙相连,另一端与柱、剪力墙平面外、梁相连或两端均与框架柱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均不属于连梁-13-1.8 其它a、折梁构造详见构造手册b、大跨度梁要注意挠度、裂缝的检查 (注意:现浇混凝土梁、板的跨度 ≥4米时,跨中应按 0.2%起拱。
大跨度梁的挠度=计算挠度—起拱高度)c、单跨非框架梁的支座负筋不应小于跨中底筋计算值的1/4,且不小于2根d、复杂的梁要画梁模板图e 、悬挑梁箍筋全长加密f、构件实际配筋一般不应大于计算值的15%,特殊情况需 加大的应与工种负责人或总师商量后确定-14-2、板2.1 板钢筋间距取值:100,125,150、180,2002.2 构件实际配筋一般不应大于计算值的15%,特殊情况需 加大的应与工种负责人或总师商量后确定2.3 异形板(非矩形板、板上砌墙)需根据异形板计算结果 进行配筋,异形板计算书应注明异形板所在楼层及部位 (注:板上砌墙时非计算需要墙底不另附加钢筋2.4 住宅两端端开间及变形缝两侧(凡功能为住宅楼层的楼面板及屋面板,包括端开间的厨卫间楼板)的现浇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间距不应大于 100mm-15-2.5 楼板钢筋采用分离式配筋时,支座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 从梁边或墙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的1/4,延伸 长度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注:a、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取 50mm的倍数。
b、板计算跨度取1.05倍板净跨和轴线间尺寸的大值 c、支座两侧板计算跨度不同时取大值,支座两侧板跨度相差较 大时,应按连续板复核配筋,支座负筋在短跨内的延伸长度 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2.6 悬臂板内侧有楼板相连时,悬臂板支座负筋伸入相邻板 内的长度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尚不应小于悬臂板的跨度2.7 绘出板上孔洞边附加筋,并注明是位于板底还是板面注:当圆孔直径d及矩形孔洞宽度b不大于300mm时,可将受力钢筋绕过洞边,不需切断并可不设孔洞的附加钢筋-16-2.8 大跨度板应按裂缝及挠度计算结果复核配筋 (注意:现浇混凝土梁、板的跨度 ≥4米时,跨中应按 0.2%起拱大 跨度板的挠度=计算挠度—起拱高度)2.9 屋面板配筋应双层双向设置-17-三、柱墙3.1 绘出定位轴线,绘出柱、剪力墙墙身、边缘构件、连梁、 剪力墙洞口等构件布置及定位尺寸除柱、墙轴线居中 以外,应注明柱、墙与轴线的关系尺寸。
3.2 剪力墙墙身、边缘构件、连梁、剪力墙洞口在平面上用 不同的填充表示以示区别连梁配筋、剪力墙墙身配筋在本图列表表示3.3 剪力墙边缘构件:引出线表示,引出线为折线,起始点位于轴线交点,标注文字平行于X轴构件编号应有条理,便于查找,顺序一般为自左至右,自下至上-18-3.1 箍筋体积配箍率: ρν=λν*(fс/fуν)可计入箍筋、拉筋以及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总体积配箍率的30%注:a、 “总体积配箍率”是指规范要求体积配箍率,而非实配箍筋体积配箍率,例如二级剪力墙,砼强度等级为C35时,约束边缘构件水平钢筋计入体积配箍率必须≤0.3x0.2x(16.7/360)=0.28%B、“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一般指水平分布钢筋伸入约束边缘构件,在墙端有90°弯折后延伸到另一排分布钢筋并勾住其竖向钢筋,内外排水平分布钢筋之间设置足够的拉筋,从而形成封闭箍,起到有效约束砼的作用详见国标图集(11G101-1)第72页-19-3.4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部位 :详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第7.2.14条) 底部加强区的范围:详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第7.1.4条)。
3.5 分布筋排放:墙厚≤400时,采用双排;400<墙厚≤700时,采用三排;墙厚>700时,采用四排剪力墙结构的墙体的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竖向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分布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一般取200mm;框剪结构的墙体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 拉筋:一般部位取Φ6@600,底部加强部位取Φ6@400; 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20-3.3 连梁设计要求 :•连梁的定义:两端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连梁箍筋应全长加密,箍筋间距和直径要求同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纵筋配筋率参见新高规第 7.2.25条;•墙体水平分布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当hb>700mm时,其两侧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当跨高比≤2.5时,其两侧腰筋的总配筋率≥0.3%-21-3.4 边缘构件画图中的几个问题:•柱墙定位•两个边缘构件间距多少时可合并成一个构件•边缘构件的划分•剪力墙平面外验算-22-现浇板板面高差50mm,但板钢筋未断开 -23-现浇板非双层双向配筋,局部板负筋遗漏-24-框架柱钢筋标注与详图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