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2.,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3.,弘扬民族精神课 标 要 求,考 情 预 测,考点,考情,预测,文化的,作用,2024,:天津,T10,,湖南,T9,,安徽,T9,,广西,T10,,黑吉辽,T8,,新课标卷,T39(1),,甘肃,T19(2),;,2023,:北京,T4,,重庆,T14,;,2022,:北京,T7,,广东,T19,,海南,T4,、,24,常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为背景,结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考查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考 情 预 测,考点,考情,预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安徽,T9,,湖北,T15,,江苏,T10,,福建,T11,,重庆,T1,,甘肃,T10,,山东,T8,、,9,,浙江,6,月,T16,,黑吉辽,19(4),,广西,T19(2),,河北,20(2),;,2023,:广东,T10,、,20(2),天津,T9,,浙江,6,月,T20,,湖南,T10,湖北,T16,,新课标卷,T18,,海南,T10,,全国甲卷,T20,、,21,;,2022,:江苏,T7,,重庆,T15,,天津,T8,,湖北,T11,以领导人的讲话为材料,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以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或引文、成语、名言警句为载体,设置体现类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的判断区分以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为情境,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其作用,中华民,族精神,2024,:江西,T9,,浙江,1,月,T16,,湖北,T19(1),;,2023,:全国乙卷,T20,,海南,T12,,浙江,1,月,T22,;,2022,:湖南,T10,,全国乙卷,T9,,浙江,1,月,T26,体 系 自 建,1.,(2022,广东,,13,),艺术作品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解析】,艺术作品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艺术作品不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2.,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解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而然就进步了),【解析】,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课 前 判 断,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种转化必须通过人的实践,不能,“,直接,”,转化。
5.,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课 前 判 断,6.,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解析】,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而非根本动力7.,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课 前 判 断,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理清讲透,1.,什么是文化,角度,特点,内容,从文化的本质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看,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从文化与载体的关系看,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2.,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区分决定作用与反作用,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能混淆,辩证看待,“,决定作用,”,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不代表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文化的几个注意点,1.,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2.,不能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3.,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错误的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哲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活的灵魂特别提醒,3.,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引领风尚,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教育人民,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发展,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反作用,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民族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命题研究,考向,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2024,湖南高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A.,B.,C.,D.,B,【解析】,文化的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不是经济对文化的作用,,不选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强调的是文化对政治的反作用,,不选润物细无声,”,反映文化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确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说明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发展,,正确考向,2,文化的功能与作用,2.,(2024,安徽高考,),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
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A.,B.,C.,D.,B,【解析】,乡村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不能简单地说地名处于核心地位,,表述不准确弘扬传统道德,”,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弘扬传统美德,,不选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是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确将地名与文旅、特色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实现了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产业振兴,,正确考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清讲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主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形成,过程,内部,因素,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外部,因素,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特点:,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影响:,A.,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阐释,国家,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国际,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区,别,着重点,侧重改造和转化,侧重创新和发展,对象,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途径,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目标,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实质,强调继承,强调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系,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都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
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正确理解,“,转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转化,”,是指在已有基础上作出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创造性,”,是指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创、新建;,“,创新性,”,是指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发展,”,是指在已有基础上地向前开发、拓展、延伸,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特别提醒,比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