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本领: 学习《渡荆门送别》 2.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精确流畅地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味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篇在“家乡水”送行的深情祝福中,化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味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难点:激发同学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中肯体味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筹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同学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概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步变换、推移,真实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淌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似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远眺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空中楼阁 老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鲜美、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伴侣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辞家乡尾联中的家乡水是指流经家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家乡,的确有些恋恋不舍,但不说破从对方来写,说家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这个远别家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经过合作学习,讨论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颖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颖。
这里的新颖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颖的想象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象海楼”即“空中楼阁”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不常突然展露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涯云彩各种奇异的外形,犹如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爱好?由于在簇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颖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始终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巡游峨眉,隐居青城,所熟识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逝,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颖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究竟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伴侣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辞的时候说“可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由于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予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伴侣连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伴侣感到孤单,以后,只有家乡江水依旧相送,凭这寄予彼此的乡情友情至于课本提示和沈德潜评价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青年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兴奋,祖国壮美的山河,更增加了生活的光荣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概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美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勉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安谧,以天上云彩构成空中楼阁衬托江岸的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非常剧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在“家乡水”送行的深情祝福中,化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向往。
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颖景色; 尾联缅想家乡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