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著作简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8.89KB
约16页
文档ID:53942688
马克思著作简介_第1页
1/1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仒命民仒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指出宗教是“ 颠倒的世界 ” 产生的一种 “ 颠倒的世界意识 ” ,“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阐明了 “ 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 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 的批判的胚芽 ” 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 “ 向德国制度开火 ” 的革仒命任务马克思阐释了革仒命理论同革仒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这篇著作首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指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

马克思在 1843 年 3 月中 —9 月底撰写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 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随后马克思离开德国前往巴黎他在那里考察了法国的工人运动,研究了当时进步思想界的先进政治思想,在 1843 年 10 月中 —12月中这一期间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并于1844 年 2 月在《德法年鉴》公开发表列宁认为,这篇《导言》和同时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仒命民仒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彻底完成 ” 1850 年,《导言》的法译文以节选的形式收入海· 艾韦贝克的著作《从最新的德国哲学看什么是宗教》; 1887 年,《导言》的俄文版在日内瓦出版;1890 年 12 月 2—10 日,《柏林人民报》再次发表了这篇导言《导言》的中译文最早发表在1935 年上海辛垦书店出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译者是柳若水《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 年 4—8 月撰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理论观点,并作了初步的综合性阐述他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他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说明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异化劳动,因而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指出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消除异化劳动,而要使社会从私有财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必须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他强调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他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贡献,并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同时阐发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成果。

他还阐明了自然科学和工业的伟大历史作用,指出工业的历史是“ 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指出自然科学 “ 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此外,手稿还对自然史、人类史以及美的规律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由写在三个笔记本中的手稿组成笔记本 I 的内容是: 对斯密学说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学范畴作比较分析,揭示斯密学说的矛盾;详细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笔记本II 只保留下四页手稿,主要是有关私有财产的论述笔记本III 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对当时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的考察和评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关分工和货币的两个片断,还有一篇《序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27 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在第三卷附录中摘要发表了这部手稿中的《第三手稿》(即笔记本III )的俄译文,但这部分手稿被误认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32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三卷以德文原文发表了全部手稿,并加了标题《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982 年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二卷在发表《手稿》时采用了两种编排方式:第一种按《手稿》的写作时间和写作阶段编排;第二种按《手稿》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容编排,并加了标题本卷收入的《手稿》中译文是根据按逻辑结构编排的《手稿》校译的在《手稿》中,作者以红棕色铅笔划了线的文句或段落,中文版均以双斜线表示起讫《手稿》最早由何思敬译成中文,1956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 年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刘丕坤的中译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是恩格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论述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地位、斗争历程和历史使命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阐述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史,说明了工人阶级伴随工业革仒命而形成和壮大的过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材料真实地展现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受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悲惨情景恩格斯揭示了工人遭受非人待遇的社会根源,指出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把工人置于这种境地恩格斯明确宣布,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必然会推动它为争取自身解放而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他在高度评价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热情和坚强意志的同时,论述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指出工人运动除了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再没有其他出路,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才能赢得胜利,只有到那时,“ 工人阶级才会真正成为英国的统治者” ,从而实现改造整个社会的任务。

1842 年 11 月—1844 年 8 月,恩格斯在英国居住期间深入工人住宅区进行实地调查,亲自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状况,同时广泛搜集和仔细研究他所能看到的各种官方文件和资料根据亲自调查和考证的翔实材料,恩格斯于1844 年 9 月—1845 年 3 月在德国巴门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的德文第一版于1845 年 5 月在莱比锡出版,德文第二版于1892 年出版,恩格斯为该版写了序言经恩格斯本人同意还出版了两个英文本,即1887 年美国版和1892 年英国版,恩格斯分别为这两个版本写了序言恩格斯还将美国版序言译成德文,以《美国工人运动》为题发表在1887 年 6 月 10 日和 17 日《社会民仒主党人报》上1892 年德文第二版序言包括了英国版序言的主要内容,并在理论阐述上作了新的补充在这篇序言中, 恩格斯这样评价自己的这部著作:“ 这本书无论在优点方面或缺点方面都带有作者青年时代的痕迹 ⋯⋯ 但是当我重读这本青年时期的著作时,发现它毫无使我羞愧的地方 同时,他也说明了其中个别不足之处他进一步分析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指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只给少数工人贵族带来好处, 而广大工人群众依然过着穷困的生活,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 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

他强调工人阶级要善于总结经验,指出:“ 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他还评述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批判了那种“ 凌驾于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之上的社会主义” 列宁指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是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 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 ;这部著作是 “ 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极严厉的控诉” ,是 “ 对现代无产阶级状况的最好描述”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部分内容曾由陈问路译成中文发表在南京《劳动季报》1935 年第 5 期和 1936年第 8 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这个笔记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为创立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这个笔记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强调“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说明 “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仒命的实践” ;指出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而把对人的认识置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这篇笔记写在1844—1847 年的笔记本中,标题为《1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这篇笔记作为附录首次发表,标题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恩格斯在该书序言中说:“ 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德文版编者根据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的提法,将这一笔记定名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在发表这个《提纲》时对个别地方作了文字上的修改,本卷将马克思1845 年的原稿本和恩格斯修改的稿本一并收入。

《提纲》的中译文最早发表在1929 年上海沪滨书局出版的林超真翻译的《宗教· 哲学 · 社会主义》一书,在以后出版的《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多种中译本中都收有这个《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 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共分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路· 费尔巴哈、布 · 鲍威尔和麦 · 施蒂纳的唯心史观,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仒命的理论;第二卷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 真正的 ” 社会主义或 “ 德国社会主义 ” ,揭示了这种假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第一卷第一章中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他们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论证了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历史观的前提,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同时由此出发来阐明意识的各种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

因此,“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他们论述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