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明历图片]大明历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01KB
约8页
文档ID:301008361
[大明历图片]大明历_第1页
1/8

[大明历图片]大明历 【童话寓言】 篇一:[大明历]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429-500),中华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下面一齐和我赏识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吧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赞扬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殊爱好讨论数学,也笃爱讨论天文历法,常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状况,并且做了详尽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特地讨论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爱好,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注讨论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讨论天文的官,并且依据讨论天文的结果来制订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依据他长期观看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恳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协商。

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转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讨论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订的,后代的人不应当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恐惧他严厉地说:“你假如有事实依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恐吓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忙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愿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不管当时社会非常动乱担心,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讨论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已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解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坚苦讨论,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创造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任凭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把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篇二:[大明历]中华古代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是人类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一片任有志之士自由翱翔的宽阔天地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华古代数学家的故事,盼望大家笃爱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诞生于南方.晋朝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飞速的进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讨论.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深厚的爱好.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化细致的讨论,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连续钻研,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代到他生活年月为止全部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经过亲自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很多严峻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头编制另一种新的历法.  宋大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大明历”.这是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人物戴法兴的反对.很多官员胆寒戴法兴的势力,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英勇地与戴法兴张开了辩论,他写了一篇出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无理责难.这场辩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进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的尖锐斗争.戴法兴等人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不行革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文历法不是“凡人”可以修改的,他们说:“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至进一步责骂祖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对.他认为日月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细心的观测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说“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突出出名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他盼望双方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非,至于造谣和诽谤,那是他丝毫不怕的.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始终到他死后十年,在梁朝才得以颁行(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文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方面也有讨论,他制造过“指南车”和“千里船”,此外,他对音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很多书籍进行过解释,他还写过十卷小说,他真称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对于他在数学方面的著作,最闻名的要算是《缀术》,此外还有《九章算术译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儿子祖篇三:[大明历]《博学》高考谈论文素材参考 (1)引言   博学多才的人,每每在事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誉,贡献也比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爷慕。

博学多才的人愈多,社会就会愈进步  滚滚洪流要靠涓涓细流汇成,渊博的知误用是靠长年苦学的积累让我们不断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为明天的博学作筹备吧!  (2)事实论据  名人与博学  东汉王充,自幼好学,因家贫无钱买书他每天在洛阳书店里站着读书,年复一年苦学不辍,把《汉书.艺文志》上所列的六艺、诸子、诗赋、生命书、术数、方技等6类书,共一万余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他简直全读过,“遂通博百家之言”,成为着名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论衡》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清代的曹雪芹,不仅是着名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同时代人赞扬他“诗笔有奇气”他又是精彩的画家,尤其画石在他的名着《红楼梦》中,涉及的学问面包括医学、心理学、音乐、诗词、地理、建筑、服饰、园林艺术、风俗、烹调等可见曹雪芹非凡的才气和渊博的学问  南北朝的祖冲之,是着名的数学家,他推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精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7位数字这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因此日本有位数学家曾建议把圆周率改称“祖率”他对王码文历法和机械也很有讨论,他编制了《大明历》,测定了回归年的天数,即两年的冬至点之间的时间,跟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结果只差50秒钟。

他制造了“水推磨”、“千里船”、“指南车”他还是一位讨论经书和诸子百家学说的学者,解释过《老子》、《易经》、《论语》、《孝经》等书  郭沫若,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字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着的着名学者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提出了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文学革命”的主见《中华古代社会讨论》、《甲骨文字讨论》等一系列拉学论着,制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讨论结合起来,开拓了史学讨论的新天地《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颇多创见郭沫若一生着述丰富除了创作很多诗歌、小说、剧本,写了很多历史、哲学、政治论文以外,还翻译了很多世界名着《沫若文集》有17卷之多郭沫若的渊博多才,是终生勤学苦读的结果  ,是现代历史上着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学问渊博,为世人所共和一生嗜好读书少年时代处处借书读,青年时代是图书馆的常客战斗年月戎马倥偬,他也常手不择卷解放后进入北京,身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日理万机,他仍读书不辍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各大图书馆借阅的图书近二千余种,五千余册。

就在他逝世前两年的1974年,借阅的图书就近六百种、一千一百册在的臣室里、睡床上、办公桌上、会客室里,处处都放着书读书是一生最大的嗜好  博学教授陈寅恪  现代着名历史学家,学者陈寅恪人称“教授之教授”着名学者吴密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华最博学之人  他在少年时代就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经书和《二十四史》;13岁留学日本东京巢鸭弘文学院,21岁留学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高校,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瑞士苏黎世古学,美国哈佛高校他精通英、德、法、日文,还基本把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满文等19种文字  他先后在香港和内地多所着名高等学府任教授,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他对魏晋南关朝史,随唐史,蒙古史,以及对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讨论,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着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并有《金明馆丛稿》等大批论文  旷世奇才——达.芬奇  提起大名鼎鼎的达.芬奇,多数人只知道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杰出的画家,会想起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终的晚餐》。

其实他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作家和工程师  在数学方面,我们使用的加减号就是他创造的,还留下过不少立体几何方面的论述;在解剖学方面,他着有6本专集,成为生理解剖学的先驱;在物理学方面,提出了惯性原理,进展了液压联通理论和杠杆原理他在天文、水利、建筑等方面都有建树;他已经制造过飞行器,并能让它在低空气温行;也曾设计过蒸汽机;他还是位作家,他着有幻想小说《东方游记》,写过不少寓言和诗歌同时代人赞扬他是一位“完全的人”达.芬奇真是一位旷世奇才  (3)理论论论据  [理论论据]  学莫大于博,行莫于约  唐.马总《意林.附编.袁准正书》  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本领行  宋.程颢《二程全书》  多识由博学  宋欧阳修《和圣俞》  博取广收,取精用弘  郑振铎《赞歌朝霞般的舞蹈》 8 / 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