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文学论文:文学论文:《《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研究论争述评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诸说多种明代《三国》刊本均题署“东原罗贯中”,加上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文字记载,是为“东原”说的主要依据1931 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太原人”一语,许多人便以此为“铁证”,认为罗贯中是今山西太原人从此,罗贯中的籍贯便集中为“东原”、 “太原”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部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均主“太原”说近十几年来,有关专家围绕两说进行学术争鸣,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关于“东原”说刘知渐在《重新评价〈三国演义〉》中认为: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的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很精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罗贯中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 “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王利器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认为:东原乃是罗贯中原籍 《录鬼簿续编》作“太原人”,系因其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东原即汉东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
这不仅可以从大多数明刻本“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找到根据,而且可以从罗贯中在《水浒全传》中把东平太守陈2 / 19文昭处理为全书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这一点看出端倪,因为元代慈溪县令陈文昭与罗贯中同为理学家赵偕门人,且有政声,故罗贯中借其名为自己故乡东平的太守刁云展在《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中认为:《三国演义》最早的几种版本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和一百十五回本《水浒传》,也都署名 “东原罗贯中”, “这是作者本人题署,应当相信 ”反之,其他记载则可能弄错关于“太原”说李修生在《论罗贯中》中认为:罗贯中原籍太原,他的祖先可能是随宋王朝南迁至杭州的,故又称杭州人孟繁仁在《〈录鬼簿续编〉与罗贯中种种》中认为:《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既是罗贯中的“忘年交”,他关于罗贯中的记载就应该是最权威、最可信的罗贯中创作的小说、戏曲,在选材上都与山西、太原有一些瓜葛:《三国演义》塑造最为出色,最为成功的人物关羽,是山西解州人;《隋唐两朝志传》中的重要人物李渊父子,是从太原起兵而夺取天下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重要人物李存孝,是山西雁北人;《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中的赵匡胤,未发迹时曾流落太原;《平妖传》中的文彦博,是山西介休人。
这种“瓜葛”,正与作家的“故土性”有密切关系元代在晋阳有一个罗氏家族,罗贯中很可能属于这个家族刘世德在《罗贯中籍贯考辨》中认为:“‘太原’不可能是‘东原’的讹误”并提出:《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3 / 19中有三处属于古东平范围内的地理错误,由此可见,罗贯中非东平人面对两说之争,沈伯俊在《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中,对“太原”说作了比较细致的商榷首先,从三个方面对《录鬼簿续编》抄本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其一,在罗贯中作品的署名和《续编》的记载之间,前者应当更为权威其二,庸愚子写于弘治甲寅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比之嘉靖元年以后的《续编》抄本,显然也更可信其三, 《续编》抄本确实颇有一些错字、脱字、衍文和颠倒之处,因此,由于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的可能性也就不能完全排除其次,文章指出,用“故土性”来解释罗贯中的籍贯是靠不住的事实上,一般认为是罗贯中所作的几部作品,其主人公没有一个是山西人再次,指出民间传说一般不应成为考证历史人物生平的依据文章还提出:尽管个人倾向于“东原”说,但终究只是认为“东原”说比“太原”说可靠一些,还不能遽尔否定“太原”说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努力:注意《录鬼簿续编》有无别的抄本。
如果幸尔发现新的抄本,就可以判定其中的“太原”二字究竟是否误抄注意有关罗贯中生平的新发现确认《三国志传》是《三国演义》的祖本,并判定其成书年代,那么,其题署“东原罗贯中”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所说的“东原罗贯中”互相印证,就可以成为确定罗贯中籍贯的有力证据4 / 191988 年起,孟繁仁接连发表《〈题晋阳罗氏族谱图〉与罗贯中》、 《太原〈罗氏家谱〉与罗贯中》载《文学遗产》1988 年第 3期)等文,以山西清徐发现的《罗氏家谱》为主要依据,将“太原”说进一步坐实为“清徐”说,认为《罗氏家谱》中第六代罗锦的次子即罗贯中陈辽在细读《罗氏家谱》之后,写了《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作者罗贯中》一文,指出:清徐罗氏从康熙年间的罗鳌起,便将“先祖”、 “远代祖宗”与《家谱》中的“始祖”、 “第一代”混为一谈,即将五代后唐时期从成都来到梗阳的“先祖”等同于生活在元代的《罗氏家谱》第一代罗仲祥,从而造成巨大的时间差错如果罗仲祥真的是五代后唐时人,则第六代罗锦之子应当生于 1086 年左右,他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毫不相干由此可见, “清徐”说难以成立1994 年,刘颖独辟蹊径,在《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东原解》中指出:历史上有过三个太原郡,分别在今天的山西、宁夏、山东。
《录鬼簿续编》所说的“太原”,很可能是指东晋、刘宋时期设置的“东太原”,即山东太原,与“东原”实为一地东太原这一建制早已废置,但因《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有用古地名、地方别名等生僻地名的习好,故对罗贯中的籍贯也用了生僻地名此处的“太原”,与《水浒传》、 《三国志传》上题署“东原”都是对的,只是分别用了两个生僻的古地名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随后,杨海中的《罗贯中的籍贯应为5 / 19山东太原》、杜贵晨的《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辨论》进一步论述了“太原”应指“东太原”,亦即“东原”这样,就为“东原”说与“太原”说打通了联系,朝着问题的解决大大前进了一步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元末明初”的笼统提法,对《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 “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持此观点者主要是周邨他在《〈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一文中,就江夏汤宾尹校正的《全像通俗三国志传》提出了三条论据:该书在《玉泉山关公显圣》一节中有“迄至圣朝,赠号义勇武安王”一句,而关羽封赠义勇武安王是在北宋宣和五年,因而此句“只能是宋人说三分的口吻”。
该书“记有相当多的关索生平活动及其业绩”,而“关索其人其事,辗转说唱流传时代,应早在北宋初,也可能更早于北宋初年,在唐五代间而这也可能是《三国演义》成书远及的时代 ”该书的地理释义共 14 条,计 17 处,其中15 处可以推断为宋人记宋代地名;其中也有 2 处是明初的地名,但这可能是传抄、传刻过程中后来加上的此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难以成立,因而至今无人赞同2. “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持此说者以章培恒、袁世硕为6 / 19代表章培恒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第三部分,根据书中小字注中提到的“今地名”进行考证,指出:“这些注中所说的‘今时’何地,除了偶有误用宋代地名者外,都系元代地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文宗天历二年,曾将建康改为集庆,江陵改为中兴,潭州改为天临;“然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却仍然把建康、江陵、潭州作为‘今地名’,而不把集庆、中兴、天临作为‘今地名’,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该书写作时还没有集庆、中兴、天临这样的‘今地名’呢?”文章由此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元文宗天历二年之前”,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袁世硕在《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一文中认为,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代中后期,约为十四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其主要论据是:书中共引用 330 余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这“与宋元间的平话是很近似的”书中所引诗词, “不署姓名的泛称,多用‘后人’、 ‘史官’, ‘唐贤’一词用了一次, ‘宋贤’一词用过十多次,却不见‘元贤’一类字眼这可以视为元人的口吻,表明作者为元人 ”而署名作者基本上是唐宋人,也表明《演义》作者为元人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除了几个笔误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全与元代之行政区名称相符”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以前的旧地名 “据此,有理由将作注的时间断为这年之前如果考虑到人们在一段时间里仍习惯于用旧地名,那么将作注时间往后推几年、十几年,是可7 / 19以的……所以,我们可以将作注的时间断为元代的中后期,约为十四世纪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而书中的注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之手,因此, 《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应成书于这一时期不久以前,杜贵晨发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为“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提供了新的论据他发现,明初瞿佑的《归田诗话》卷下《吊白门》则在引述南宋陈刚中的《白门诗》和元末明初张思廉的《缚虎行》时,有“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一语,而张思廉的《南飞鸟》诗中则有“白门东楼追赤兔”一句,二者既非来自《三国志》、 《后汉书》等史籍,又非来自《三国志平话》,而是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
再参酌章培恒、袁世硕二先生的意见,他认为《三国志通? 籽菀濉烦墒橛谠⒆谥林稳辏?323)至元文宗天历二年之间,即泰定三年前后3. “成书于元末”说陈铁民在《〈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中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无疑是今存最早、最接近原著面貌的刻本,利用其注释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可靠的根据嘉靖本注释中有评论和异文校记,以及有不少错误等情况判断,这些注释不大可能为罗贯中自作,而是《演义》的抄阅者和刊刻者零星写下,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中有的作于元末,有的作于明初既然有的注释作于元末,那么《演义》的成书年代自然也应在元末;即使根据一些作于明代洪武初年的注释,也可推知《演义》成书应在元末,因为只8 / 19有在《演义》写成并流传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演义》的注释周兆新在《〈三国志演义〉成书于何时》中指出:联辉堂本《三国志传》中有“圣朝封赠为义勇武安王”一语,汤宾尹本《三国志传》亦有相似语句,两本在提到“圣朝”之前,均曾提到“宋朝”,二者对举,可见“圣朝”不可能指宋朝;而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均无封赠关羽之事,可见“圣朝”也不可能指明朝这样,它只能指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曾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结合? 堵脊聿拘唷返募窃兀堆菀濉返背墒橛谠笃凇?BR> 4. “成书于明初”说。
持此说者较多,如欧阳健在《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一文中认为:周楞伽、王利器先生根据元代理学家赵偕的《赵宝峰先生集》卷首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等材料,认为罗贯中即门人名单中的罗本,这是可信的,按照门人之间“序齿”的通例,可以推算罗贯中的生年约在 1315—1318 年,卒年约在1385—1388 年;再根据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小字注所谓“今地名”的分析,可以判断:《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罗贯中于明初开笔,其第十二卷的写作时间不早于洪武三年,全书初稿的完成当在 1371 年之后其时,罗贯中在五十五岁左右,其知识和阅历都足以胜任《演义》的写作任昭坤在《从兵器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叙述描写的火器,绝大多数在明初才创制,或才有那个名称,这证明《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 《通俗演义》描述的火器,9 / 19使用者都是孔明,可见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孔明那样智慧过人的人才能创制使用先进火器,这说明作者所处时代是以冷兵器为主的,这也与明初的兵器实际状况相吻合5. “成书于明中叶”说张国光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中叶辨》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的,现存的《三国志平话》刊于元代至治年间,代表了当时讲史话本的最高水平,然而篇幅只有约 8 万字,文笔相当粗糙、简陋;而《三国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