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坚初考 郑 闰 庄 吉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魏良辅《南词引正》披露以后,学术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顾坚其人其事上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对昆曲起源等问题的深入探讨,绝大多数确认顾坚确有其人,并肯定了他作为“昆腔鼻祖”的历史地位由于文献记载不足,许多学者尝试从谱谍资料中寻找突破口,收获良多,丰富了人们对顾坚及其家族等情况的了解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有关资料不够全面,或者相关考证不够周详,似乎有“捡到篮里都菜”之嫌,以致于出现了各执一辞,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做一番疏理和廓清的工作,故撰写此文 不少人引用了《南通顾氏宗谱》,即:顾坚,字明厚,顾雍之四十一代子孙,顾野王的第十六世裔孙其实另一谱牒——《惇叙堂顾氏宗谱》卷首“大宗统系”载录的顾氏世系,更加详细《惇叙堂顾氏宗谱》(以下简称《惇谱》)共有八十卷,奉梁代顾野王为始祖顾野王育有四子:鸿南、盛南、周南和允南仲子盛南早年夭亡,无嗣长房鸿南公、三房周南公、四房允南公,均子孙蕃延该宗谱记载的顾坚,属长房鸿南公世系鸿南公传至十七节干,他是顾意的长子北宋开宝(968-976)中被举荐为审理正一职,父亲去世后,定居琴川尚湖(今常熟尚湖)藕塘桥。
十七节干自己没有生儿子,就立顾忻的儿子为嗣子《惇谱》中记载: 节干,意长子宋开宝中,由王府翌善荐为审理正父丧,哀毁肥遯虞谷居琴川尚湖藕塘桥以忻子德闻嗣《惇谱》对顾德闻的记载也十分详尽:十七节干嗣子至道中武举登第,官至昭义将军西夏入寇天顺城,同长子震之死于兵后赠龙虎将军、上护国顾德闻是十七节干的嗣子,宋太宗至道(995-997)年间的武科进士,官至昭义将军西夏人入侵天顺城,顾德闻同长子顾震之坚守城池,直至战死后来朝廷赐赠顾德闻为“龙虎将军、上护国”顾德闻有两个儿子,长子顾震之,《惇谱》说他“随父战死,以功追赠上将军”,其子顾琅玉幼殇次子顾巽之居家,因而免难顾巽之,字顺义,《惇谱》载:“大中祥符(1008-1016)间为兖州判顾巽之有二子:顾瑢玉、顾瑶玉顾瑢玉,字良甫,《惇谱》载:“太学生,宝元(1038-1040)中为延州判 顾瑢玉有二子,长子顾严,字闻璇;次子顾敬,字庄里顾瑶玉,字纯甫,《惇谱》载:“庆历(1042-1048)中,举岩穴行修之士,召为承事郎 顾瑶玉有三子,长子顾贤,字有德;次子顾高,字仰之;幼子顾庄无考接下来,我们关注的人物就出现了,即:顾贤子顾鉴,字明赏;顾高子顾坚,字明厚。
然而谱中对他们具体生平并无记载,子嗣情况也不详,现在要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只好透过顾坚同辈人的记载来获得了顾坚的堂兄弟当中有顾明甫的人,《惇谱》载“严次子,不仕”,而顾鉴、顾坚虽没有生平事迹,但也没有写“不仕”,说明他们应该也是读书人,可能曾经做了小官,也许差使小了,不值一提这大概就是清代顺治刻本《重修顾氏大宗谱》世系表中仅仅记载顾坚是“国子生”的原因顾坚的同辈人当中,仅堂兄弟顾宪有详细平生,《惇谱》记载: 宪,字殊符,敬子熙宁中,为汴源刺史南渡时,居崇明之西沙镇今其后裔有徙丹阳之兰洲子一,兴,无考从文中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顾宪是顾坚堂伯父顾敬的儿子熙宁”是北宋宋神宗年号,为公元1068至1077年,在此期间顾宪曾任汴源刺史宋高宗南渡的时候,即公元1127年,他举家避居崇明岛西沙镇根据这一记载,弄明白了顾宪生活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因此,作为顾宪堂兄弟的顾坚,也应当是宋代人,缺乏具体生平的原因或许与南渡直接有关至于魏良辅所说的“元朝顾坚”,不会是指这个顾坚事实上,有好几种顾氏宗谱中都明确记载:顾坚,宋代远祖 《南词引正》关于“昆腔鼻祖”顾坚的记载是: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
扩廓铁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既然宋代顾坚排除了,那么,魏良辅《南词引正》中所说的“元朝顾坚”,又会是那一位呢?无独有偶,《南通顾氏宗谱》卷首“远代志略”中,还载录有另一位顾坚,与宋代顾坚为同一名讳他属于顾野王四子允南公世系,记载十分简单,如下:顾时沾长子祯,顾祯长子炳,顾炳长子鉴,顾鉴生坚,顾坚无子嗣这个资料确实是一个新发现虽然该宗谱缺少更具体的文字,无法提供顾坚的详细生平,但是从宗谱的前后顺序看,显然这位顾坚生活的年代要比宋代人顾坚要晚,跟魏良辅所指的元朝人顾坚大体吻合,所以笔者认为,这位顾坚才是我们真正要寻找的“昆腔鼻祖”——顾坚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代有过两个顾坚,笔者通过比对各种顾氏谱谍和文献资料,考证了宋代人顾坚的世系,并发现了“昆腔鼻祖”顾坚的新材料,意在拋砖引玉,以期学界不吝赐教[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