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定义 苏联农业集体化: 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1929-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93℅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为了促使集体化运动开展,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苏联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巩固和发展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把广大劳动农民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知识扩展 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知识导图 苏联的农业机械化: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特性 早期农业集体化三种形式: 1.农业公社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 2.共耕社。
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 3.农业劳动组合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但直到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的集体农业仍为数甚少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知识点拨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1.1918年1月通过的《土地社会主义化》法令,提出在农业中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1923年1月,列宁发表了《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社的性质,具体地规定了改造小农经济的途径; 2.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1.适应了当时对国际形势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发展落后的国家中生存和发展的某项急须处理的问题; 2.为巩固苏联的早期政权提供了强大经济基础; 3.苏联迅速成为欧洲经济强国,为后来的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 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缺乏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的情况下实现的,曾走过一些弯路。
例如,要求过急,强迫命令,出现违反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的过火行为;对富农不给出路;在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是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教学目标 1.掌握苏联农业集体化取得的成就 2.理解农业走集体化道路的原因,分析这种做法对这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