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古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50KB
约6页
文档ID:484906230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古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1页
1/6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古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作品介绍】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说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文章逻辑明晰,阐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原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那么弗予,不得其情那么予;得其情而畏之那么予,得其情而弗畏之那么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那么莫如弃璧;畏弃璧,那么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那么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假设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那么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好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

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假如〕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假如〕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假如〕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假如〕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恳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获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假如〕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如今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誉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说明秦王的失信。

〞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如今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着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解析】 本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 本文开篇对世所称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认,可谓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认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乃“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相如筹划,指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化,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这里的“天〞,应该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吧? 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看似与上文关系不大,但从“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大概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了吧因此,本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特深 【讲解】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逆平常观点而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那么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意思就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经看着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戒〔五天〕后要承受和氏璧,那情势就不能不给城王世贞认为秦王已经表现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换和氏璧的决心,而蔺相如却又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这就反而显得蔺相如失信了反让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斩蔺相如并发兵攻打赵国,以其失信之后王世贞得出结论,蔺相如此次实在是幸运赵国逃脱灾难也是幸运,是上天保护了理亏的一方 这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的大概内容,然而我不敢苟同,请仔细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第三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宁以负秦曲〞可见蔺相如对“理亏与得理〞之间是有相当正确的把握的。

在赴秦之前已经权衡了利弊得失,因此王世贞在“理〞上的考虑或许是多余的 最关键的还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蔺相如的一番言语:“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蔺相如的这番言语实在是完全得了理如今的国际形式是秦强赵弱,否那么也不会有您秦王一句话而赵王就派遣我立即送璧而来试问处在弱势地位的人如何去保护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受到损害?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话就更是精彩:您假如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将十五城割让给我赵国,我赵国岂敢不给你和氏璧?我将不但输在理,还输在义上,届时您秦王可率三军,往其他五国宣扬我赵国的不讲信誉,恐怕愿意联秦起兵的不止一国吧?恐怕虎视眈眈妄图侵吞赵国土地而找不到时机的国家也不止一个吧?因此从弱者赵国来看的话,蔺相如此番言语实在是精彩,切合实际 第三,秦王其实并不想给赵国十五城哪怕秦王又斋戒又设“九宾〞之礼,那也只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破绽其实就出在原文的一句话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这句话恐怕经常容易被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无视吧?其实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氏璧的获得与否是秦国占有主动,然而当蔺相如机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并自己也全身而退后,秦王便再无消息,倘假设其真心实意想通过平等的手段来获取和氏璧,途径实在是有。

然而这件事却终究不了了之,而戏剧性的是,这样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终成就了蔺相如 再次思索时觉得不敢非议王世贞先生的论断,然而在阅读中自己产生了些许拙见,便忍不住要跃然纸上,也便浊了读者的耳目了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