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林海音

101****457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1MB
约74页
文档ID:91992796
林海音_第1页
1/74

讲 林海音,,毕洁,,先识“庐山”真面目,目录,简介 生平 重要贡献 小说创作 培育新人 兴办刊物 作家轶事 儿子眼中的林海音 推荐作品,,,,,林海音与,林海音与丈夫在生日宴会上,,晚年林海音与夏承楹,,,,,,简介,,林海音,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 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和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窃读记》被选为初中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生平,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重要贡献,1、重要贡献之小说创作,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小说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擅长写人的命运、灵魂和性格,并通过“最具体的个人”的复杂性格,来折射出社会风貌,这是她作品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

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擅长写人的命运、灵魂和性格,并通过“最具体的个人”的复杂性格,来折射出社会风貌,这是她作品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南旧事》故事梗概,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2、重要贡献之“培育新人”,从1951年开始,在编“联合报副刊”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当时本土作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命运坎坷,贫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

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纸上,不期收到众多的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后来,电影界根据钟理和的人生遭际改编成电影《原乡人》,由名演员秦汉、林凤娇主演,风靡一时,使全社会认识了钟理和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台湾本土作家,林海音出面并主持在钟的家乡美浓建立“钟理和纪念馆”这是台湾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作家纪念馆林海音不仅出钱、出力,为丰富馆藏,她还把当年办《纯文学月刊》时珍藏的海内外166位作家242篇手稿捐给纪念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之间,只有信件交往,却从未谋过面!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3、重要贡献之“兴办刊物”,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

1967年,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为表诚意,她亲笔一一给梁实秋、余光中和海外的夏志清、於梨华等名家写信,一边自己跑纸厂、印刷厂、编稿三个人三条枪,三个月内把一本风格清新、高品位的杂志奉献给读者《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三十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作家们把纯文学出版社当作朋友、娘家和“活菩萨”女作家沉樱(梁宗岱原夫人)身居异国,晚景凄凉,衰年已不能提笔写文章了,她致信林海音,请帮她出最后一本散文集林海音欣然同意,可作者没有原稿,文章全散佚在旧报刊中林海音不厌其烦,请人搜集整理,再向友人发函征集沉樱早年致朋友的信和照片,合集一册为《春声集》在沉樱弥留之际,书送到美国让她看了最后一眼,林海音这才心情释然她到台南拜访老作家苏雪林苏雪林向她诉苦,说某出版社倒闭,退给她一屋子书林海音张口承诺,一次将其全部买下。

因那是冷僻鲜有人问津的《屈赋研究》,无法推销,堆在仓库里,后来林海音将其全部捐给了图书馆和学校;她还再版了她的《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1995年,林海音77岁,何凡85岁4个儿女全在海外她已无力继续经营出版社了当时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能善终,毅然决定停业她把库存的八万册图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作者作家轶事,林海音在台北,有一句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现在我把它反过来,就一个女婿的身份和立场,变成“女婿看丈母娘,越看越不慌” 就中国人来说,儿子对亲娘的态度,基本上是认为亲子关系乃“理所当然”所谓“当然”,是说既是怀胎生我、哺我、育我、护我,这都是天经地义,合理合情,无需多说特别是加上中国人“重男”的观念和倾向,儿子对母亲多半是只存有不必述说的血缘情感所谓“报恩”,毋宁认系儒家立说,一般人(男子)对母亲是不一定有那样的特殊情感的至少,儿子对母亲不像西方人惯有的在人前左一声右一句口口对亲娘言说“妈妈,我爱你”那样的话语,表示亲昵的发肤之情的拥抱,则更付阙如了在不知不觉间,儿子或多或少承继了父系的“一家之主”的小大人氛围气势。

也许时下的国情或稍有不同,然则,以我来说,自小似乎没有过对母亲的威惧某些家庭中,男孩子大体上都是“小癞皮”,母亲的手打折了也无法改变不仅如此,有时打完了,小癞皮还会对气闷的母亲扮鬼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