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简要版简要版) 亚当亚当·斯密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说:“一国 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 资本利润三部分 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 生这三种的收入 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 一切其他阶级的收 入, 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这就构成了亚当·斯密的分配理论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 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 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 和地租是基本收入他说:“商品的全部价值只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的利润,另 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 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增长,资本积累和人口增加,利 润有自然下降的趋势 2、、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马歇尔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均衡时的价格 劳动的需 求价格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就是边际工人增加的产量, 即劳动 的边际产量。
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效用)决 定论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需求和供给二者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 成均衡价格,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马歇尔把萨 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 他运用 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衡价格决定理 论论, 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马歇尔的分配论从工资、利息、利 润和地租四个要素进行了论述 并且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论 他认为利息是资 本这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即“资本的代价”,而资本又是等待的结果, 而为了这个结果必须 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 而利润便是“报酬” 地租是土地的收益,并且 收益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属性 二是投资者改良的所得 另一分类(详细版)另一分类(详细版) 1.劳动剩余分配论.劳动剩余分配论 在经济思想史上,较早发现剩余的是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弗朗索瓦·魁奈(Francios Quesnay) 1758 年,魁奈发表《经济表》,提出了“纯产品”学说。
他认为,农业生产出 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及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外, 还有剩余,这就是“纯产品”,也是增加的财富 他指出,在各经济部门中,只有农业才能 创造物质,才能使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所以,只有农业才是生产收入的,其他工商业只 是改变着物质的形态, 通过这些活动才分到农业创造的收入据此,他的理论认为从事农业的人,应该得到最多 的收入继魁奈之后从劳动剩余入手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是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ms Smith) 他认为,在社会的“原始状态 ”里 ,劳动者的工资等于他的全部 劳动生产物 ,但自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劳动者就必须和资本家、地主分享劳 动产品,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要作为利润、地租被资本家和地主占有; 利润是对劳动生产物的扣除,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这些人就以原材料与生活 资料供给工人劳作,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 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斯密直接从工人超出他用来支付(即用等 价物来补偿自己工资)的那个劳动量之上所完成的劳动即从剩余劳动中引申出利润,他实际 上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利润正是工人加到劳动材料上的价值的扣除部分,即资本家无偿占有 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斯密还认为,地租是全部劳动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资料的价值、工资和平均利润以后的余额可见,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剩余物的这 种原始状态 ,到了有土地私有和资本积 lei,就宣告终结另一个在剩余分配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 年,他在《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自己的分配思想 他认为:“土地产品即将劳动、机器和资本联 合运用在地面上所取得的一切 产品要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 之间进行分配” 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 地产品;工资取决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其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 资本利润则是全部商品价值中扣除劳动工资的剩余部分,即资本利润是劳动的剩余价值 据此,早期的劳动剩余分配思想由魁奈经斯密再到李嘉图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发展 劳动剩 余分配论的提出,不仅解决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内涵和来源,还进一步指出工资与利润、 地租在量上的对立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真谛更为重要的是,斯密和李嘉图 等人的分配思想为以后的要素分配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渊源。
2.要素分配论要素分配论首先提出按要素进行分配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他把劳动、土地和资本视为生产的三要素,他认为,既然三个要素在生产 中都创造了效用和价值,都是价值的源泉, 那么每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他们的 收入工人应该得到工资,资本家应该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应该得到地租,这就是三要素 论或“三位一体”公式 这个分配公式被后来的新古典学者所接受,进而发展成完善的要素 分配论19 世纪 70 年代奥地利学派的弗里德里希·维塞尔 (Friedrichvon Wieser)提出 了所谓的 “归属论 ”,按照他的理论 ,任何产品都是几种生产要素的共同产物,而参与了 某种物品的生产过程的每一种生产要素,都对生产的成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也应 该从这个生产成中获取一份报酬 他运用数学方法,把产品的价值分为若干份额,将这些 份额分别归属于参与该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每一种生产要素他认为,这不仅说明了各生产 要素的价值,还同时确定了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在收入分配中所应得的份 额 此后,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Ciark)发展了这种思想 ,在生产 要素论 、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 ,又结合运用生产力递减律, 提出所谓边际生产力论来说 明分配问题。
他说,在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任一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 产品增量将是递减的, 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最低,被称之为边际生产力,由它来决定各种生产要 素所获得的报酬 他运用这种理论来说明工人工资和资本利息,还把地租视为利息的特殊 zhang 态他企图用各要素的所谓生产力来说明各种收入的源泉以及生产要素所有者取得 收入的权利 这样,要素分配论实现了从要素参与分配到按要素的贡献分配的演化,由此 得出的结论是,贡献小的得到较低的收入,贡献大的应该得到更高的报酬. 3.平等分配论.平等分配论 尽管边际生产力理论解决了劳动和资本要素各自参与分配的份额问题,但这并不表明工人 和资本家在收入分配中已实现事实上的平等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工人和资本家 的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 为判别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20 世纪初,美国统 计学家洛伦兹(Max Otto Lorenz)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该曲线是把社会成员按一定 的比例(20%)划分为若干等级,然后再按每个等级实际占有国民收入的比例在坐标图中 描述出来一般来说,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后 来,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依据洛伦兹曲线, 提出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 的指标 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提出,使原来很难判定的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平等问题,变成一个纯粹的技术数据当然,尽管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解决了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 等与否的标准,但它们并未探寻出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源,从而不能解决现实生 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为解决现实中分配不平等 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累托(Vilfredo Pareto)在其《政治经济学 讲义》中,提出社会最大效用状态的判定条件,即帕累托最优标准,从而将收入分配平等 问题转变为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假如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已达到这样一种状 态,即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或财富分配的方法,已经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 情 况下,使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更好,则称这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最 优状态福利经济学倡导的福利经济政策在实践上确实起到了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均、促 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但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福利国家 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
为此,一些西方学者对收入分配的研 究开始跳出经济学领域,将它推广为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试图以此彻底解决资本主义 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正义论的提出正是这种体现他认为,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存在一些缺陷,它只注重社会福 利的计算,而不关心这些福利如何分配,特别是忽视了比经济利益更为广泛的权利、自由 和个人尊严等政治和道德内容, 他主张政府的目标应是社会中状况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 政府通过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力求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从这种 不平等的改进中获益,这种分配才是正义的在此,他提出社会正义两条原则:一是最大 平等自由原 则, 即每个人都有和其他所有人同样的平等权利和最广泛的自由 二是差异原则,即假 如社会和经济出现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 必须使那些社会处境最差者从这种不平等中获 得最大的利益;在机会公正平等的条件下,保证所有的职务和地位向所有的人开放 此后, 印裔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又将罗尔斯的正义论具体化,提出了能力平等论, 即用功能和能力来看待个人利益和衡量平等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由一系列功能构成,功 能就是一个人能够做什么和能够怎样生活, 包括营养良好、身体健康、避免疾病等最基本 的功能,还包括像快乐、自尊、受人尊重、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等复杂功能。
所谓能 力就是使功能得到发挥的力量,凭借这种能力个人能实现有价值的功能.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 1943 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 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 0 和 1 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 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赫希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 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 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 B并以 A 除以 (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 A 为零, 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 B 为零则系数为 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 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另外,可以参看帕累托指数 (是指对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分配越均匀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分配越均匀 一般发达国家的指数在一般发达国家的指数在 0.24 到到 0.36 之间之间 基尼系数警戒线是基尼系数警戒线是 0.4 低于低于 0.2 是社会动力不足是社会动力不足 高于高于 0.4 是社会不安定是社会不安定 日本是全球基尼系数最低国家之一日本是全球基尼系数最低国家之一 在在 0.25 左右左右 中国中国 2013 年是年是 0.473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