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究性实验_蒋艳红1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KB
约5页
文档ID:40619045
探究性实验_蒋艳红1_第1页
1/5

扬扬 州州 大大 学学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靛红氰乙酸乙酯与靛红丙二腈合成靛红氰乙酸乙酯与靛红丙二腈合成学学 生生 姓姓 名名: : 蒋艳红蒋艳红所所 在在 学学 院院: : 化化 学学 化化 工工 学学 院院专专 业业 班班 级级: : 制制药药工工程程 2 20 01 10 0级级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 颜朝国颜朝国完完 成成 日日 期期: :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九日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九日21.前言前言Knoevenagel缩合反应(脑文格反应;克诺维纳盖尔缩合反应;柯诺瓦诺格缩合反应;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 ,又称Knoevenagel反应: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如丙二酸酯、β-酮酸酯、氰乙酸酯、硝基乙酸酯等)在弱碱性的催化下与醛或酮发生醇醛型缩合,脱水而生成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及其类似物靛红:又名吲哚满二酮或2,3-吲哚醌,是自然界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如抗痉挛、抗结核、抗菌、抗病毒、抗癌等,同时靛红及其衍生物是多种药物以及染料的重要中间体,如靛玉红、异靛蓝。

目前已有工业化的靛红合成途径,能够为其衍生物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原料靛红的吡咯环及苯环上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化学反应,为其衍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以靛红为基础的有机合成和其衍生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非常活跃氰乙酸乙酯:用作医药中间体,用于咖啡因和维生素 B,也用于彩色胶片的油溶性成色剂和 502 胶粘剂的原料该品是医药、染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中间体,用于合成酯类、酰胺类、酸类、腈类化合物日本主要用作氰基丙烯酸酯类快干胶的中间体,用于汽车零件、家用电器组装件的粘接,另外还用于维生素 B6、合成染料等领域氰乙酸乙酯与甲氧基乙酰丙酮及氨水环合可制得 5-氰基-6-羟基-4-甲氧甲基-2-甲基吡啶经硝化、氯化、催化加氢可得 3-氨基-5-氨甲基-4-甲氧甲基-2-甲基吡啶再进一步重氮化、水解、成盐可得微生素 B63氰乙酸乙酯是制备丙二酸二乙酯的中间体,由此可以制备 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作为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中间体,也是杀虫剂氟虫腈的中间体,还可以作医药维生素 B 的中间体丙二腈:本品毒性似氰化物氰化物的特异作用为抑制细胞呼吸,造成组织缺氧大鼠皮下注射近致死量的本品,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和抽搐,尿中硫氰酸盐排出量增加。

用于制药,是药物氨苯蝶啶中间体;用于有机合成,金的浸提剂2.实验部分实验部分2.1 主要仪器及试剂主要仪器及试剂2.1.1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单口烧瓶、钢勺、玻璃棒、布氏漏斗、抽滤瓶1H-NMR分析:Bruker AV600型核磁共振仪(瑞士Bruker公司) ,CDCl3或DMSO-d6为溶剂,TMS为内标;红外光谱分析:Bruker Tensor 27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 ,KBr压片法,检测范围为4000-400cm-1;熔点:X-6显微熔点测定仪(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 ,数据未经校正;Sartorius BS210S型天平2.1.2 实验试剂实验试剂靛红,无水乙醇,三乙胺,丙二腈,氰乙酸乙酯2.2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4NHOOCNREt3NEtOHNHONCRR=CN; CO2CH2CH3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在 10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氰乙酸乙酯(或丙二腈)10 mmol,10 ml 无水乙醇,混合均匀后,加入 10 mmol 靛红,混合均匀后,加入 3d 三乙胺,磁力搅拌半个小时,逐渐产生固体,用薄层层析( TLC)跟踪检测,反应结束后直接抽滤,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烘干,称重。

3.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此反应根据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靛红氰乙酸乙酯(靛红丙二腈), 在反应开始前必须保持瓶子的绝对干燥,否则会导致产率降低应在搅拌状态下缓慢滴加三乙胺,待反应出现大量固体时应适量补加一些无水乙醇,保持瓶内反应物处于搅拌状态本实验是为进行多组分反应提供的原料,可以利用得到的靛红氰乙酸乙酯(靛红丙二腈) ,和4-二甲氨基吡啶,丁炔二酸二甲酯,进行三组分反应,得到一系列化合物,这是本实验的目的所在4.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51. DeShong, P.; Leginus, J. M.; Lander, S. W., Jr. J. Org. Chem. 1986, 51, 574–576.2. Kametani, T.; Chu, S.-D.; Honda, T.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 1988, 1593–1597.3. Annuziata, R.; Chinquini, M.; Cozzi, F.; Raimondi, L.Tetrahedron 1987, 43, 4051–4056.4. Asrof Ali, S. K.; Khan, J. H.; Wazeer, M. I. M. Tetrahedron. 1988, 44, 5911–5920. Hall, A.; Meldrum, K. P.; Therond, P. R.; Wightman, R. H. Synth. Lett. 1997, 123–125. Goti, A.; Fedi, V.; Nanneli, L.; De Sarlo, F.; Brandi, A. Synth. Lett. 1997, 577–579.5. Huisgen, R.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63, 2, 565–572.6. Blanarikova-Hlobilova, I.; Fisera, L.; Pronayova, N.; Koman, M. Collect. Czech. Chem. Commun. 2003, 68, 951–964.7. Herrera, R.; Nagarajan, A.; Morales, M. A.; Mendez, F.;Jimenez-Vazquez, H. A.; Zepeda, L. G.; Tamariz, J. J. Org. Chem. 2001, 66, 1252–1263.8. David J. Connolly, Declan Cusack, Timothy P. O’Sullivan and Patrick J. Guiry* 9. Zhilan Lin, Xueli Zhang, Xinkui You, Yuan Gao *10. Jia Rong Li *, Li Jun Zhang, Xi Quan Yang, Qing Li, Dong Wang, Chun Xia Wang, Da Xin Shi, Qi Zhang 11. Raid J. Abdel-Jalil,a,* Wolfgang Voelterb and Muhammad 6Saeedc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