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社会生活史期末复习

飞****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53KB
约16页
文档ID:131246161
中国社会生活史期末复习_第1页
1/16

中国社会生活史问答题: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婚姻制度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一、中国古代婚姻关系的准则1.夫方本位,男子主导的个体婚;2.男尊女卑,适应父权制宗法等级制度;3.“夫为妻纲”,汉代以来封建伦理的基本准则之一以儒家父权制宗法理论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建立一套政治和社会伦理理论体系,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伦理道德的主体,男权至上的婚姻关系准则二、一夫一妻多妾制由周至清末,礼法上重嫡庶之别,嫡妻原则上只能有一个,但是事实上男子广妻妾之奉,应该称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媵妾制度:夫人——正妻,随嫁侄、娣——贵妾宗法贵族广嗣续,重结交的需要阶级社会男子特权的体现无论妻妾都是以男性为中心,为男家长服务的2、传统婚礼的主要程序和特点是什么?一、聘娶的基本程序——“六礼”指纳采、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亲迎等中国传统婚姻缔结的六道程序《仪礼•士婚礼》 、《礼记•婚义》中就有关于六礼的规定一般认为自周代开始,六礼作为一套约定俗成的婚礼格式就已逐渐形成,唐以后甚至以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下来,凡是经历了六礼的的婚姻,才被公认为合法的婚姻南宋以后,合六礼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基本结构程序延续至明清1.纳采:婚姻程序的开始男家请婚人(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准备礼物前去求婚因为纳采礼物,最早为雁,故纳采亦称“委禽”2.问名:男家请媒人将男方家世、姓名、年龄等通告女方,然后将女方姓名,排行,出生时间问清,以占卜吉凶,亦避免同姓通婚或辈分不当,嫡庶不协3.纳吉:男家卜得吉兆,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4.纳徵:亦称“纳币” “纳吉”之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由男方向女方赠送彩礼,称为“纳征”,俗称“下定礼”,是正式的订婚仪式纳征之后,婚姻便以文字形式正式固定下来了 若一方悔婚,对方可持纳徵时所下喜帖申告于官府 5.请期:纳征后,男家再卜,得知吉日,派使者告女家成亲之日 7.亲迎:男方按约定之日,于黄昏时分亲至女家迎娶新妇宋代简化为三礼:纳彩 、纳征 、亲迎二、成婚仪式1.同牢合卺古代结婚仪式之一,在亲迎之后举行牢指祭祀的牺牲,同牢即新婚夫妇共食一牲(一只小猪)卺,谓半瓢,以一瓠(葫芦)分为两瓢谓之卺合卺即破匏为两半,新婚夫妇以之为饮酒器饮酒同牢合卺是以饮食的方式,象征夫妇合成一体 宋以后演化为喝交杯酒2.见舅姑婚礼第二天,新妇执枣、栗和段脩等象征着新妇应具有的勤劳、孝顺等品质的礼物拜见公婆的仪式。

象征新妇将承继家事成为男家新成员3.庙见传统婚礼仪式之一如公公已不在,或公婆双方都不在了,则三月之后,新妇人祖庙祭奠,称为庙见表明新妇成为男家家族新成员,承继家事三、传统婚礼的特点1.重程序重形式,繁琐刻板2.注重家族关系的建立3.强调个人的家族和家庭责任4.强调伦理等级秩序3、传统婚姻解除制度主要有哪些内容?一、七出西周时期形成的关于婚姻解除的制度七出”,又称为“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不顺父母 、无子 、淫、妒 、有恶疾、多言 、盗窃等这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二、三不去按照周代的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任意休妻作了限制,但更主要的是为了维护父权制家庭稳定的需要4、叙述并分析清末民初婚姻近代化过程、特点、成因和意义一、新婚姻观念的形成和宣传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新的婚姻观念的形成与宣传,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社会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20世纪初社会观念的转变 二、婚姻礼俗的变革1.追求婚姻自主 。

2.离婚现象有所增长,妇女再嫁也有增加 3.婚礼由旧式的繁琐婚礼变为新式文明婚礼三、婚姻变革的特点及其成因1.特点:范围有限且不平衡,婚姻观念的变革主要局限于知识分子中内陆地区低于沿海开放地区,乡镇低于城市 婚姻变革集中于上层社会 2.成因:封建势力对婚姻变革的极力阻碍,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处于低而不平衡的水平上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的不平衡,封建伦理道德观影响强弱的不平衡,以及妇女解放的不平衡,都造成了社会婚姻变革规模的有限与不平衡 四、婚姻变革的意义1.资产阶级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社会近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中国婚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取代旧的封建宗法伦理观念,勇猛地向传承了几千年的封建婚姻制度发起进攻为日后的婚姻变革开风气之先5、中国传统丧葬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慎终追远的民族精神1.儒家在宗法伦理秩序的基础上建立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道德架构,形成亲属团体的等级亲疏关系,再将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丧葬礼仪秩序,其核心并非其繁缛的仪式或陪葬礼器,而是维护人伦秩序,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统治秩序的理性精神,希望通过一定的丧葬礼仪,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2.慎终追远传统的形成:灵魂不死观念和亲族意识的萌发1)殷商时期形成祖先崇拜,加入人伦意识,人伦意识与鬼魂意识合一;2)周代宗法伦理意识在丧葬观中起了主导作用;3)儒家思想加强了丧葬的伦理道德结构,彻底抛弃了其中的宗教特点;为汉以来的历代统治者所继承 二、灵魂不灭的信仰——中国丧葬文化中的宗教成分1.殷商以来的鬼神的迷信和祖先崇拜的延续灵魂观:古人认为肉体只不过是灵魂暂时存在的住所而已,人死后仍有灵魂存在先人去世后,魂灵(化为鬼)继续存留在天地之间,衣食起居如生前一样其中道德高尚者则与神明同居,甚至与天地相勾通,并且时刻关注着后辈子孙们的生活情状劾鬼”和镇墓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想象2.佛教对于死后世界的看法以及宗教仪式的影响:六道轮回,三世因果说,七七斋,往生经3.三教合一的“死后十王审判” 信仰唐宋以来流行的一种信仰,认为人死后要接受十殿阎王的审判,以冥报的残酷,导人为善其中糅合了儒家慎终追远的道德观、佛教的轮回果报观念,以及民间道教的鬼神观6、儒家所主张的丧葬礼仪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只要大纲上的重点内容)16 一、初终1.属纩2.复3.易服4.奉体魄精神5.讣告6.沐浴、饭含、袭尸7.为铭(明旌,旌铭,铭旌)8.设重9.吊丧、赠禭 二、殡仪10.小敛11.大敛12.闻丧、奔丧13.成服14.朝夕奠朔望奠 三、葬仪15.卜宅兆葬日16.穿圹17.刻碑志18.备明器19.启殡 20.朝祖 21.亲宾奠祭、赙赠22.陈器23.祖奠 24.遣奠25.在涂 26.反哭四、葬后祭祀27.虞祭28.卒哭 29.祔30.小祥(练祭)31.大祥 32.禫祭(除服 )属纩:古人测试死者是否断气的一种方法,用很轻的新蚕丝或新棉放在死者的口鼻前试气,看看是否断气。

复礼:即招魂据《礼记桑大记》所载,古人初死,需有死者的亲属或侍者拿着死者的上衣登上屋顶,面向北,一面挥舞着死者的衣服,一面长声呼喊者死者的名字,再把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由人接着,覆盖到死者的身体上,这就叫做“复”招魂以后,亲属要再次观察确定死者不得重生,才正式举行丧事这个仪式表示生者希望死者的灵魂回来,复醒更生,含有最后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充满了宗教与迷信的色彩饭含:饭,意指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饭食之物;含,又作“琀”,是指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殷商时期已盛行含玉、含贝的葬俗古人举行“饭含”之意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小敛:即在死者卒后次日早晨为其穿衣,盖上覆尸的被子,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敛奠大殓:即把尸体放入棺内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的记载,大殓的时间是在小敛的次日,即死后的第三天进行地点设在堂前的东阶上接着将酒菜等奠馔奉于灵座之前,举行大殓奠虞祭:父母葬后迎魂安于殡宫之祭叫虞祭虞是安之意按儒家的观点,死者下葬以后,骨肉归土,但灵魂尚没有归处,故行虞祭,使死者的灵魂也得以安定据古礼,虞祭要举行三次称为“初虞”、“再虞”、“三虞”卒哭:古代孝子从父母始死到殡,哭不绝声;殡后居庐中,念及父母即哭,都称“无时之哭”。

百日祭后,改“无时之哭”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表示哀痛之情稍减小祥:指父母死后一周年(十三个月)的祭礼这是葬后的服丧期间的一次较大祭礼,祭后孝子可以稍微改善生活,渐渐除去部分丧服,换上吉服大祥:指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是葬后服丧期间的又一次较大的葬礼,祭后孝子可以居于内室,除去较多丧服,基本恢复正常饮食禫祭:父母之丧,丧服期满举行的葬礼,祭后居丧之家完全除去丧服,恢复正常生活,三年之丧结束禫祭时间有二十五月和二十七月两说7、介绍并分析丧服制度的内容、制订原则及其形成和完善过程丧服制度:有关居丧者的服饰、居丧时间长短以及丧期生活起居的一系列规定一、丧服等级——五服制度丧服共有五个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称为五服 五服内部又有更繁细的区别各个等级的服装粗细不同,服丧时间长短不一,以表示居丧者与死者的血缘关系亲疏和身份的尊卑高下社会的宗法结构在礼仪制度上的反映,构成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分明的人伦关系网,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1.斩衰:斩衰服是丧服中等级最高的丧服服期为三年,儿子为父服孝,诸侯、诸臣为天子服孝,臣为君服孝,父为长子服孝,妻、妾为夫君服孝,未出嫁的女儿为父亲服孝,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服孝.女子嫁后被丈夫休去而返归父母家中为其父亲服孝。

2.齐衰:齐衰服为丧服的第二等级服丧的时间有三年、一年(“期”) 和三月三种其中一年服又分为“杖”与“不杖”两种(杖与不杖表示悲哀的程度不同) 三年齐衰用于“父卒则为母,继母如母,慈母如母,母为长子”等场合一年齐衰用于”父在为母” ;为妻子;为祖父母;为昆弟;妾为女君;媳妇为公婆等齐衰三月服适用于:为曾祖父母等3.大功:大功为丧服的第三等级, 丧服以熟麻布制成,称之大功大功服期九个月,其服用对象为: “姑、姊妹、从父昆弟、庶孙、夫之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等4.小功:小功服为丧服中的第四等级 丧服以细熟麻布制成,服期五个月按《仪礼•丧服》载:小功的具体服用对象是: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5. 缌(sī)麻缌麻服为五服中服制最轻者此种丧服以细熟麻布制作,较小功服更为精细服期三个月缌麻服丧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用于疏远的亲属和亲戚二、五服制度的制订原则1.“亲亲”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服丧轻重的标准而制定出来的一个服丧原则 2.“尊尊”:根据身份地位的尊卑责贱高下作为标准而确定丧服轻重的一个服丧原则。

3.“名”:名服是妇人之服,指根据名义 来确定丧服的原则4.“出入”:针对女子服丧的特别规定根据宗族的归属而确定丧服轻重的一个原则 5.“长幼”:依年龄大小而作为服丧轻重的—个原则6.“从服”:指随从某—种关系人之服而确定的一个服丧原则 三、丧服制度的形成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