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汉大学宗教学系佛教概论讲解材料

youn****32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85MB
约369页
文档ID:137257797
武汉大学宗教学系佛教概论讲解材料_第1页
1/369

佛 教 概 论,桑靖宇 教授 ,简 介,一 佛教的创立 1 婆罗门教 约公元前17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婆罗门教三原则: 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约公元前8-9世纪奥义书:梵我合一 苦行解脱,2 沙门思潮 公元前6世纪反婆罗门运动 六师外道 正命论:宿命论,自然解脱 顺世论:享乐主义,否认轮回 耆那教:苦行主义 不可知论:,3 释迦摩尼的佛教 乔达摩 悉达多,约公元前6世纪生于蓝毗尼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 29岁出家,35岁菩提树下悟道,80岁涅槃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不苦不乐的中道,2 大乘的兴起 公元前1世纪兴起 龙树(1-2世纪)中观学:一切皆空 世亲(4-5世纪)唯识学:万法唯识 约公元八世纪,密宗开始流行 12世纪 印度佛教消亡,3 中国佛教 东汉初汉明帝时(约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原洛阳白马寺 隋唐时盛极一时 八大宗派 三论(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禅、净土、律、密,三 佛教的典籍 1 三大语系 汉、巴利、藏 2 汉语大藏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1934年印行 共100册,共3493部,13520卷,四 本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原始佛教 教材 What the Buddha taught 罗睺罗:佛陀的启示 新浪爱问共享资料:搜索 佛陀的启示中英文 参考书 印顺:佛法概论,,第二部分 大乘佛教 中观 唯识 如来藏 华严宗 禅宗,第一部分 原始佛教,,What the Buddha Taught by Walpola Rahula 佛陀的启示 罗睺罗 化普乐 顾法严 译 参考书:印顺佛法概论,第一章 佛 教 的 宗 教 态 度Chapter I. The Buddhist Attitude of Mind,一 人本主义 Humanism,1 佛是觉悟的人,非神的化身或使者 The Buddha claimed no inspiration from any god or external power . A man and only a man can become a Buddha.,2 三界天神谱系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 (1)欲界天(六欲天) 他化自在天 化乐天 兜率天 炎摩天 忉利天(三十三天,天主为帝释,玉皇大帝) 四天王天,(2)色界天 (与四禅相应) 四禅天 三禅天 二禅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初禅天: 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婆罗门教创世神),(3)无色界天 (与四无色定相应) 非想非非想天 无所有处天 识无边处天 空无边处天 (4)只有佛教的“灭尽定”才能超出三界,印顺:成佛之道页5-8 “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独梵依慢住,亦非皈依处。

欲天:耽于感官享乐 独梵:初禅 大梵天 清净、博爱 自认为是造物主,2 人是自身的主宰 Mans position is supreme. Man is his own master, and there is no higher being or power that sits in judgment over his destiny.,印顺:佛法概论页9-10 “即人成佛”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 等见品) “天上 , 依印度人与一般神教者的看法 , 是净洁的 , 光明的 , 喜乐的 ; 而人间却充满了罪恶 、 黑暗与苦痛 但释尊从 佛出人间 ,人身难得 的见地否认他 理智的正觉 , 解脱的自由 , 在人间不在天上 所以说 : 人间于天则是善处 (增含等见品 ) 人类的心眼 , 早被神教者引上渺茫的天国 ; 到释尊 , 才把他们唤回人间 ”,3 人的殊胜之处 印顺:佛法概论第三章 页35-37 “平常以为天上最好 , 地狱最苦 , 这是一般宗教的传统见识 怕堕地狱 , 求生天国 , 是他们共同的要求 佛法独到的见地 , 却以为人间最好 1 环境:不苦不乐 2 惭愧:改过向上 3 智慧 4 坚忍:顽强的意志力,二 自由思考 Freedom of thought,This freedom is necessary because, mans emancipation depends on his own realization of Truth. the right of doubt,三 宗教宽容 the religious tolerance 各宗教均有其自身的价值 阿育王(Emperor Asoka):“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

四 宗教还是哲学?,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名字有什么相干? 我们叫做玫瑰的, 叫任何别的名字, 仍然一样的芬芳 Truth needs no label,五 信仰与看见 faith or seeing,1 反对盲目信仰,反对迷信权威 德尔图良 (Tertullianus): 因为荒谬所以信仰 帕斯卡 Pascal 帕斯卡的赌注 净土宗pureland Buddhism 末法时代只有信仰才能得救 2 直接的看 (经验主义) 如何在当下灭除痛苦、烦恼和不安,六 反对无谓的思辨,The Buddha was not interested in discussing unnecessary metaphysical questions which are purely speculative and which create imaginary problems.,1 鬘童子(Mlunkyaputta)的提问(十或十四个问题 “十四无记”) 宇宙 (1)是永恒的,还是(2)不永恒的? (“世亦有常亦无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 (3)是有限的,还是(4)无限的? (“世有边无边”,“世非有边非无边” ) 身与心 (5)是同一物,还是(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 如来死后 (7)继续存在,还是(8)不再继续存在, 还是(9)既存在亦不存在?还是(10)既不存在亦不不存在?,2 佛陀的回答 箭喻 (the parable of arrow) (中阿含 箭喻经) “我所解释的,已解释了。

我所未解释的,即不再解释我所未解释的是什么呢?宇宙是永恒?是不永恒?等十问是我所不回答的 它们没有用处它们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圆觉、涅槃 十四无计,3 工具主义 (instrumentalism) 1 筏喻 (the parable of raft) “我所说的法也好像木筏一样,是用来济渡的,不是为了负荷(执取)的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佛法是克服烦恼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自在的理论,2 佛所说的法 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 “我所知法,已经告诉你们的只是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多的呢它们没有用处......不能导人至涅槃四圣谛: 苦、集、灭、道(八正道),,第二章 第一圣谛:苦 Chapter II. The First Noble Truth: Dukkha,一 苦(Dukka)的涵义,1 对苦(Dukka)谛的误解 苦谛:一切皆苦(suffering) 苦的通常涵义: 痛苦的、不愉悦的感受、体验,与快乐相对 叔本华(Schopenhauer)的悲观主义:人生即痛苦与无聊 鼓吹苦行 佛教非悲观主义,而是如实地观察经验 Dukka:unsatisfactoriness 有缺陷、不完美,2 Dukka的三种含义 (1)dukkha as ordinary suffering 苦苦: 通常意义上的苦 (2)dukkha as produced by change 坏苦: 由变易而生的苦(与通常意义上的乐相伴随的苦) 乐的消失、乐的副作用 (不纯粹) 世间没有纯粹的、永恒的快乐 (3)dukkha as conditioned states 行苦: 行:缘起生灭法 五取蕴(five aggregate of attachment)即苦,3 八苦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所求不得苦 五蕴(阴)炽盛苦(五取蕴即苦) (行苦),二 五蕴,1 何谓五蕴(aggregate) 蕴:积聚、集合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人是五蕴的聚合体,(1)色(Matter)蕴 色:物质 “变碍” 四大种(Four Great Elements): 地(坚性solidity)、水(湿性fluidity)、 火(暖性heat)、风(动性motion) 五根(器官faculty/organ):眼、耳、鼻、舌、身 五尘(对象object):色、声、香、味、触,(2)受(Sensation)蕴 受:根(处、入)尘相接产生的感受 “领纳”,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 ,是有情的情绪作用 。

苦受、乐受、舍受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mind)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mind-object) 六受:,佛教中的“意”(mind) “意”被理解为一种感官(faculty/organ)或意根 反对心物对立的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 意识活动与生理活动具有某种类似性: 接受外部对象并产生感受(sensation)3)想蕴 Perception 罗睺罗:知觉,辨识 recognize 想:“取相”,形成表象 眼耳鼻舍身想:片面的表象 意想:整体的表象、概念及其运用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4) 行(mental formation)蕴 行(思):意志(欲)活动 volitional activity “造作” “心的造作、心的活动它的功能,就是指导心灵以从事善、恶、无记等活动” 只有行蕴才可能产生业(果),才具有道德属性 佛教注重动机(与耆那教Jainism的争论) 六行:与六根相关的行,(6)识(Consciousness)蕴 awareness of the presence of an object 对于某一事物的存在的察觉,但不能辨认(recognize)事物。

受:情感、感受活动 想:认识(感性、理性)活动 行:意志活动 识:受、想、行之外、之前的某种心理活动(察觉、了别、能识),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 (杂含卷一一二七三经)识并不能辨认事物,这点必须明白了解它只是一种知(察)觉(awareness),对于某一事物的存在的察觉 眼睛接触一种颜色,比方说蓝色的时候,眼识即行生起但它只是察觉到有一种颜色存在,并不认识它是蓝色在这阶段,尚没有认识认出它是蓝色的,是想蕴 “眼识”是一个哲学名词它所表诠的意念,与普通“看”字所表达的一样看的意思,并不就是认识其它各识,亦复如是举例: 看到一朵鲜花 看本身:眼识 看到花,形成知觉:眼想 有愉悦感:眼受 想多看看,甚至据为己有:眼行,总之,识是(根境相接而生的)心理活动 功能主义,现象主义,反对心灵的实体化(灵魂、神我)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平实的经验主义),三 五蕴即苦,1 五蕴无我 (1)识被世人误认为是永恒不变的自我、灵魂,佛教则认为缘起的心理现象为杂多,其背后没有实体 嗏帝(Sti):“轮转飘泊的,乃是同一不变的识 佛对嗏帝的训诫: “蕴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如无因缘和合则不能生起”,觉音(Buddhaghosa)的解释: “因木柴燃烧的火,只有在木材供应不断时才燃烧。

供应断绝时,即就地熄灭,因为造成燃烧的条件(因缘)改变了但是火并不跳到木屑等上去,而变成木屑火等 同样的,因眼根与色尘相接而生起的眼识,只生在眼根门头; 而且只在眼根、色尘、光与作意(注意) 四缘具备的时候才生起 一旦因缘消散,其识即时就地止息,因为条件改变了但是这识并不跳到耳根等处去,而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