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十一:武陵源案例 一、武陵源简介 张家界是当今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家之一,我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首批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西部,距省会长沙约400公里风景区面积369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公里,由中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景区四大部分组成,共有30多条游览线精华游览线有黄石寨、金鞭溪、天子山、黄龙洞、宝峰湖等五条新近开发的杨家界景区因其独特的生态资源的绝美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游人心弛神往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共有4项,即生态环境、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上苍似乎格外垂青张家界,它事实上拥有这4项标准的基本条件,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张家界,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天下第一奇山”、“山的代表、山的典型、山的精灵”、“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中国山水画的原本”景区内三千座岩峰热拨地而起,耸立在原始旷野之上,八百条溪流蜿蜒曲折,穿行于莽荡峡谷之中,可谓融、林、洞、湖、瀑于一身,集奇、秀、幽、野、险于一体,“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因而被评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从而填补了中国无国家公园的空白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张家界下属的武陵源接纳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对象,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之后,境内的天门山又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86年,中国的第一条漂流旅游线在市境内的茅岩河开发推出至今,全市又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三个(茅岩河、九天洞、天门山)全市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500平方公里 二、武陵源旅游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区以来,武陵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表II-1 表明了武陵源旅游的发展历程表II-1 武陵源旅游的发展历程1988年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湖南省大庸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批复”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将原常德市的慈利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县划归大庸市管辖;大庸市设永定、武陵源两区 1988年8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1989年10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审会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召开国务院秘书局、同济大学及湖南省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会议1991年3月《关于加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规定)》指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开发建设第二”的方针,由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1991年10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世界遗产高级顾问桑塞尔和鲁卡斯博士来到张家界武陵源考察1992年12月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4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到张家界实地视察视察结束后,江泽民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1994年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1996年8月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500万股股票(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29日,该股票正式挂牌上市1997年12月中国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取得武陵源风景区黄龙洞经营权,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五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认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1999年5月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王秉枕、吴学敏对武陵源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查后,发出呼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资源非常珍贵,不可再生,要采取比一般景区更为严格的特别的保护措施2001年1月《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
2001年4月朱镕基总理到张家界市视察时,要求加快武陵源景区内建筑物的拆迁步伐,加大退耕还林和绿化力度2001年9月上海鸿仪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入主张家界,并成功实施了重大资产重组,取得武陵园、宝峰湖和猛洞河三家旅游公司的经营权2001年10月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武陵源区正式签署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合同,修订新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年10月武陵源开始实施以“拆迁建筑物、保护生态林、治理污染源”为主要内容的保护遗产重大举措2002年5月试运行该梯垂直高差335米,运行高度32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双层观光电梯2002年10月武陵源“世界第一梯”因其运行带来的部分“城市化”、“人工化”等负面效应遭到全国专家和媒体批评,被主管部门“叫停”2004年2月在第32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审,武陵源成功入选为世界地质公园三、武陵源自然遗产旅游开发的经验与教训[1](一)遗产旅游开发由于在旅游开发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缺乏严格控制,违章违法建筑不断出现,并且逐步挤占核心景区它们不仅仅是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更重要的是大煞风景,影响了风景区整体形象。
错位开发建设”使武陵源核心景区呈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趋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体、大气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恶化加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警告指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变成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范围内和九寨沟的情况一样,考察组对于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发展的速度十分震惊在峡谷入口处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产生影响之深度尚不清楚,但美学的影响是显著的武陵源现在像个城市郊区的植物园或公园,旅游设施泛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问题主要成因有:其一,早期开发与建设缺乏严格及时规划现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所辖4个乡镇1988年之前分属于原常德地区和湘西自治州的慈利县、大庸县和桑植县由于个区县的经济利益冲突,武陵源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以大局为重,统一规划,而是相互争地盘、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1988年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的成立才顺应了武陵源自然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的整合,才有了这颗世界风景名珠的整体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
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对武陵源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与利用缺乏长远的规划、科学的管理、严密的论证和严格的控制,社区对旅游的参与不够因而产生了一系列布局上的问题在新的开发建筑项目中,无视生态的举动仍屡见不鲜,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根本不经过水利行政部门的审查就直接上马的比比皆是搞了环保影响评估就等于搞了水保方案,搞了评审就等于经过了审批,收费就用于发工资,这种做法实在少见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析一语中的:“影响景区最主要的因素是各主要出口处和某些山顶的旅游设施景区管理人员指出他们曾尝试拒绝过不合适的建筑项目,但是由于武陵源是湖南省的贫困地区,许多人都想从旅游业分享经济效益,因此景区管理人员发现很难老是讲‘不行’,并且他们的决策常常被宣告无效另外,规划没有及时更新,“世界第一电梯”的建造就与此有一定的关系据了解,1992年百龙公司与张家界武陵源区政府签订电梯项目协议时,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还没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标准比全国风景名胜区的要求高,”但即使如此,百龙电梯在1998年并未获得建设部的批准,但最终却在省建委获得了通过,张家界市政府是在动工后才知道这个项目已获批准了。
不过当时的审批部门也并非无章可循在1990年编制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可以找到依据:“以现代的技术为人们增添游览趣味和经历……老屋场神兵聚会处,拟建升降梯这个规划在1992年通过了建设部审批,是由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在当时属国内一流水平;同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但是规划并没有随之调整其二,环保意识弱,污染处理步伐滞后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缺乏生态观念,他们的目的是最求最大的利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经济、环境、生态效益权重,不惜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代价,建造了大量的旅游设施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使张家界市自然风景区出现严重的“城市化”现象生态核心区的悬崖上于2002年8月建成了全场326米的钢架电梯,不仅破坏了山体,而且于整个自然景观极为不协调,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污染处理设施缺乏根据调查,1998年武陵源风景区内有锅炉75台,有茶炉13台年耗煤量5930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62万吨,固体废弃物1400吨,而且近几年的污水排放量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武陵源风景区内的水系,金鞭溪和索溪因为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正遭受严重污染金鞭溪河床卵石上已滋生大量藻类,原来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河床呈现黑色,严重损害了金鞭溪“黄金游道”的形象。
除省重点工程外其余开工工程均未编制水保方案 工程施工随意倾倒渣土;施工水泥石灰呛死娃娃鱼;景区城市化污染环境 ;修筑公路占据河道;施工后植被被破坏;河道被渣土堵塞;核心景区常住人口有7000多人无视生态环境的开发无异于自掘坟墓其三,管理目标混乱,多头管理[2]我国地大物博,往往容易出现一地两牌,甚至更多如,武陵源在不大的范围内更是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四块国家级牌子和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两块世界级牌子于一体我国受保护的各类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多采取属地管理,同一块区域难免重叠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实际上是想将方方面面的可利用资源一网打尽由于在这四类管理体系中我国最先组织起来的是自然保护区,而自然保护区对商业开发的管理是最严格的,许多自然保护区为了不被政策限制,利用几块牌子的评审体系资源要求上的共同点和开发限制上的不同点,再挂一块牌子,就能两手抓,两边都抓钱这种“一地两用”不仅引起了管理目标的混乱和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也给地方故意混淆二者管理界限、无序开发留下了突破口有些地方甚至在地方领导的“统筹”下遇什么事打什么牌子,以致对保护区的违规开发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
其他几类保护地的管理尽管对经济开发的限制和要求有所不同,也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二)过度开发的代价与理性回归以牺牲生态、破坏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示的“黄牌”,代表国家履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武陵源区人民政府立即决定采取有效措施,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好自然遗产在着手进行违章建筑拆迁的同时,着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和《旅游村镇规划》编制,确保武陵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驶入法制和科学的良性发展轨道区委、政府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自然遗产保护为基础,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导向通过深层次的分析,他们认识到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某一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一次总体梳理,要有一揽子解决方案 为此也有了我国第一个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于2001年正式实施 1999年,武陵源启动第一期“大拆违”,对景区内游道、公路两旁和游客集散地有碍观瞻的190余处2.5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2001年10月,第二期“大拆违”共拆除袁家界、水绕四门、天子山等景区59家旅游接待设施,搬迁景区内世居居民377户1162人,基本解决了景区城市化倾向问题,还世界自然遗产以本来面貌。
眼下,黄石寨、金鞭溪、索溪峪林场、杨家界等区域的65家旅游接待设施和169户世居居民,已列入第三期景区房屋拆迁范围,年底完成届时,武陵源将彻底告别景区城市化 在此基础上,武陵源积极实施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