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视角下的能源问题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4.50KB
约3页
文档ID:439284677
历史视角下的能源问题_第1页
1/3

历 史 视 角 下 的 能 源 问 题一、热点成因: 1.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屡破历史高位 命题角度能源问题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息息相关;与当前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科知识(政治、历史、地理)和文科综合高考中的考核的目标和要求紧密联系如政治学科中能源与当前的国际关系的演变、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等;如历史学科中能源与人类文明史(三次科技革命)的演进问题等对人类能源的利用史略加考查,可以发现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第三次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转换 二、知识梳理1、古代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⑴能源以木柴为主,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经用于生产和生活(用煤冶铁、烧饭、取暖等;石油用于润滑、照明、制墨、战争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有详细记录酒泉、龟兹等地石油苗的情况,用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甚至打仗时用于火攻那时发现的石油、天然气较多的地区,后来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

3)动力以人力为主,畜力、水力也普遍用于生产和生活(牛耕、筒车、水排等)2、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1)19世纪中期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的蒸汽机,19世纪后期洋务运动引进蒸汽机器生产,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起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与军舰出现,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近代化;(2)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采煤业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方便了人民生活,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近代史上,煤矿开采业被列强控制,中国民族工业只在轻工业方面有所发展,重工业无从发展3)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已的电厂,直到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电力工业仍然较落后 (4)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探索时期,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成投产,石油工业发展迅速,1965年我国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也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增长了70培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核能用于军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5)改革开放后,建成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6)认识:能源是工业社会的重要支柱,必须加以重视 ; 中国作为现代化起步比较晚的国家,能源紧张是正常现象,解决能源问题尚需要花很大的气力;正确的政策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3.世界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1)第一次工业革命: 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煤的需求量激增,推动采煤业发展,煤成为主要的能源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出现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1)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电力的开发和运用条件: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感应;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可以转化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概况: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影响:使社会生产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实用发电机、电动机诞生,电力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交通和生活各领域(电动机器、电车、电灯和各种电器),与电力相关的工业迅速发展,进入电气时代②煤炭:蒸汽机逐步淘汰,煤炭用于炼钢、火力发电等,仍占重要地位③石油的开采和利用条件: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概况: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内燃机;九十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推动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内燃机交通工具相继问世,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

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条件:物理学的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妇发现提炼出“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各国的需求特点:能量巨大,效率高,技术要求高;可用于军事和民用;有辐射及巨大的破坏性概况:二战中,美国提出“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1949年,苏联成功的制造了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60年代成功的研制出原子弹、氢弹;90年代中国建立了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影响: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是人类能源利用的一场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核能用于军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威胁,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二.能力提升1. 能源与国际关系: (1) 煤炭、石油与国际关系能源政策导致一系列战争的爆发(2)核能与国际关系:①1945年,美国对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它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后遗症②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全;70年代,美苏在限制战略核武器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

③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在美苏核军备竞赛中处于优势地位2.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①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造成传统能源日益枯竭②煤炭、石油、核原料的开采、运输和使用,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 ③历史给21世纪留下的最大课题是:人类需要寻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保护生态环境,还不对后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新的发展模式3.能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大都分布在英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煤铁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形成世界性的工业地带,工业向大型化、联合化方向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自然资源被发现、被有效地开采和进行综合利用。

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 三、学法指导:一、是要理清一条线索:历史上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过程二、是分析和把握能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与影响,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三、是认识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促使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协调问题的思考,进而采取行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国史  1.从春秋后期,人们就会用木炭做冶铁燃料  2.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  3.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已经利用石油、天然气  4.宋元时期煤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5.明代冶炼金属已采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  6.19世纪后期洋务派官僚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清政府试办机器采煤业  7.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成投产(1965年我国石油全部自给)  8.改革开放后兴建的山西安太堡煤矿、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9.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世界史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随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七八十年代,出现内燃机九十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内燃机交通工具相继问世  3.石油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2)1940年,日本向东南亚扩张,英美等国对日本禁运包括石油等战略物资,日本为夺取战略资源,发动太平洋战争  (3)西亚海湾地区国家石油储量丰富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与石油有关  (4)1960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斗争,70年代以后,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本国石油工业一方面提高油价,增加石油收益;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经济,发展石化及其他工业,改善农业,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5)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制裁,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6)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西亚穷国、富国之间矛盾激化,加剧地区局势动荡  4.两极格局下,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试验成功70年代,美苏在限制战略核武器等问题上达成一系列协议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在美苏核军备竞赛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印、巴核试验等当前的印巴问题、朝核问题  分析预测  能源问题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问题能源领域也是中国同其他国家交往和合作的重要领域同时由于能源日益短缺,大国之间对世界能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直接表现为对能源丰富地区的争夺,从而也导致了这些地区局势的紧张,甚至引发战争  能源问题是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我们不仅要关注本年度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有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因此,高考不管是历史单科还是文科综合考试都有可能会考查与能源有关的历史知识,题型比较稳定,但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为主要考查形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能源问题(转)一、材料背景:2008年2月21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与日本气候技术中心(CTI)、日本国际环境技术移转研究中心(ICETT)联合主办的“亚洲国家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讨会”于在北京召开。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的专家、企业家、银行代表、政府官员和有关国际组织的179多名代表与会CTI执行委员会主席Elmen、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云龙、日本驻华公使香川分别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大会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肖云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代表Wanna发表了主旨演讲Wanna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态势和UNFCCC近期的工作,强调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能源效率、减排温室气体的紧迫性,呼吁各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技术转移机制,积极促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紧缺的挑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是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能源和环境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节能减排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本次会议对于我们综合国内外力量,探讨在国际合作的平台上,促进和交流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扩散和转移,保证我国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21世纪中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应将建立节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能源问题是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