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作业(二十六) 第26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间 /30分钟一、选择题 读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图K26-1),完成1~2题图K26-1 1.图中 ( )A.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2.受自然环境影响,a→b→c→d ( )A.相同高度的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C.现代楼房的高度越来越低 D.传统房屋墙壁越来越薄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4000年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结合图K26-2,回答3~5题图K26-23.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C.降水较少 D.木材短缺4.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5.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2016年5月,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是国家统计局在2015年1—2月数据中首次将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级行政区单独列入“东北地区”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图K26-3示意2013—2015年东北三省级行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及其在全国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中的排名据此完成6~7题图K26-36.结合图文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2013年三省级行政区中黑龙江工业增速最快②2013—2015年,三省级行政区中吉林工业增速变化幅度最大③2013—2015年,吉林在全国省级行政区排名(港澳台除外)中位次下降了约5位④2013—2015年,黑龙江在全国省级行政区排名(港澳台除外)中逐年下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7.自2015年三个省级行政区单独列入“东北地区”以来,2016年5月东北地区首次实现工业增加值正增长,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 ②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 ③发挥地广人稀优势,以房地产业拉动工业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图K26-4为近年来我国五省级行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级行政区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104元)完成8~9题图K26-48.关于五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的B. 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的C. 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的D. 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的9.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 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 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 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在点轴理论模型中,“点”是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是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图K26-5为我国点轴开发模式图读图完成10~11题图K26-510.关于图中轴开发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产业带城市化水平最高B.沿海产业带区域经济差异最显著C.东北轴区域经济互补性最强D.二级产业带均位于中、西部经济带11.沿西北轴由西向东流动的主要经济要素是 ( )A.先进管理经验 B.普通劳动力C.资金和技术 D.高技术装备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K26-6(1)从河流流向和补给水源角度,简述祁连山脉对甘肃省中西部地区河流的影响 (2)比较敦煌、陇南两城市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甘肃省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光伏发电成本每度约为1元,而传统发电成本约为每度0.4元将甘肃省光伏发电生产的电能并入全国电网需对原有输电设备进行改造3)对于甘肃省是否该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有赞成和反对两种不同的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希巴姆古城(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共和国,建在哈德拉毛河(部分为时令河)河谷旁边的低山丘陵之上古城内密布着500余座5到10层不等的“摩天大楼”,这些大楼完全由泥土和木头建造而成古城所在地区总体上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却在1000毫米左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多暴雨材料二 见图K26-7图K26-7(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城楼房墙厚、窗小、分排(下排窗贴近地面,上排窗靠近层顶)的原因2)据图分析古城所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3)从自然地理角度简述古城选址的依据课时作业(二十七) 第27讲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间 /30分钟一、选择题1.遥感除了可以通过卫星来完成(称“天基遥感”,如图K27-1甲所示),也可以通过小型飞机或无人机进行近距离的“空基遥感”(如图乙所示)。
空基遥感与天基遥感相比,其优势有 ( ) 图K27-1①图像分辨率较高 ②监测范围较大 ③成本较低④能够灵活设计方案路线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南京某网友在家中使用电脑打开某软件查看其所在城市的卫星图像图K27-2为该软件所呈现的南京市区画面,该画面的呈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图K27-2A.RS B.RS和GPSC.RS和GIS D.GPS和GIS图K27-3 共享单车是一种基于移动智能应用程序和智能硬件开发而兴起的无桩借还单车出行模式使用共享单车智能软件,用户可以用自己的查看单车位置,继而预约并找到所选单车然后通过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开锁即可骑行共享单车(如图K27-3)不仅为城市居民的短途出行提供了便捷的共享单车服务,更倡导着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据此完成3~4题3.在共享单车的约车、找车过程中,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RS、GPS B.GPS、GISC.RS、GIS D.GIS、RS、GPS4.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②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 ③城市公交客流大大减少 ④城市交通规划有所调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某骑行爱好者骑自行车从甲地到辛地,车上配有全球定位系统(GPS),每30秒自动接收定位一次,假设车速只受坡度影响。
图K27-4是该骑行爱好者的骑乘路线图,图中小黑点表示骑乘全程的定位记录,数字为乙、丁、己三地的高程读图完成5~6题图K27-45.丙地的海拔可能为 ( )A.430米 B.450米 C.455米 D.460米6.图示地区地形可能是 ( )A.高原 B.盆地 C.平原 D.丘陵 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图K27-5),完成7~8题图K27-57.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主要是为了 (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C.地震监测和预报 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8.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图K27-6示意使用GIS分析某类自然灾害(X)的模型构建据此完成9~10题图K27-69.该类自然灾害(X)是 ( )A.台风 B.塌陷 C.泥石流 D.内涝10.该类自然灾害近年来在我国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其原因不可能包括 ( )A.开采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B.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C.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上升 D.城区与郊区间温差有所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上的频率越来越高。
读GIS分层图(图K27-7),完成第11题图K27-711.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示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示,他需要填补的甲图层内容最可能是 ( )A.坡面起伏状况 B.坡向C.坡面侵蚀状况 D.地层厚度二、非选择题12.李甲同学在判读某地区卫星影像后,用透明纸蒙在上面准确地绘出了主要道路、城市、村庄、河流的位置和范围(如图K27-8)读图,完成下列要求图K27-8(1)原卫星影像图上李甲同学区分河流和道路的直接解译标志有:① ;② ;③ 根据直接解译标志,B处为道路还是河流?(2)在原卫星影像图上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那么城市为 状,道路、河流为 状 (3)A处为一道路,C处为一河流,在原卫星影像图上间接解译标志是 4)在2017年3月和2017年8月的卫星影像图上D处的色调是否一致?原因是什么?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7年4月11日,搭载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科考船返回上海基地码头第33次南极科考实现了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顺利完成我国首个南极冰盖机场选址、勘察工作和新建南极考察站选址现场考察工作,完成东南极30万平方千米的地球物理调查和内陆深冰芯钻探。
材料二 图K27-9中为我国布放在南极内陆的南极天文望远镜图K27-9(1)南极科考队为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下列对“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应用?试举两例课时作业(二十六)1.A 2.D [解析] 第1题,图中各区域是按建筑气候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A项正确各区域内部的特点性质相对一致,但并不完全一致,B项错误图中各区域的分布范围不相当,C项错误气候本身具有过渡性,因此,图中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清晰明确,D项错误第2题,a→b→c→d反映出我国从北到南地理环境的差异a→b→c→d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相同高度的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a→b→c→d冬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小,夏季气温普遍较高,考虑到冬季避寒和夏季散热,传统房屋窗户应是越来越大;现代楼房的高度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小;墙壁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