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语文.ppt.第一单元4:

F****n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71MB
约42页
文档ID:108451568
大学语文.ppt.第一单元4:_第1页
1/42

《出塞曲》 ——席慕容,关于作者,席慕容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台湾是她的家乡,而广阔的蒙古草原是她的原乡,她的族姓是“席连勃”,名字“慕蓉”,在蒙古语中意思是浩荡的江河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从1989年第一次回到草原,席慕蓉每年都会回到大陆,回到她血脉相系的地方她的诗歌多写人生、爱情、乡愁,构思精妙,词句清丽,感情挚婉,意境优美,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本诗选自诗歌集《七里香》《七里香》是席慕容的抒情诗合集,她的诗像她的名字那样是一条江,泛着清丽的旋律,闪着悦目的波光,带着对爱的追求、年华的惆怅和沉重的乡愁等最可贵的人生情味,自然地流动,流到读者的心中,荡漾着众多的心弦而产生共振、共鸣关于诗,《出塞曲》—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子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啊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这首《出塞曲》即是席慕容乡愁系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出塞曲》本为乐府旧题,多悲凉慷慨之音,抒建功豪情和念旧思家居多,可是发之于席慕容笔端,思乡之美更动人心魄,且也更具灵秀之气 遗忘的古老言语” “古老语言”是指古代所有出塞人作的诗歌,或者是出塞人曾经的言语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这里的渴望是指诗人渴望再度看到长城的塞外,看到塞外的风光,再回味塞外的风情 表达诗人对塞外风光的热爱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 这里的“我们”是指与诗人一样,不能生长在自己故乡的人们一唱再唱”则更加表现出诗人渴望回到故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感悟鉴赏,赏析: (1)“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 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2)尽管作者身在他乡,但仍旧无法抑制血管中流淌的民族情,无法克制内心里澎湃的家乡爱身在南国,当然熟悉南国莺啼燕语,小桥流水,绿肥红瘦的柔美,可是,作者同样向往塞外广袤无垠,长河落日,古道西风的苍茫陷进对草原深深地遥想中,唯独能唱起故乡的蒙古长调,在宽广的音域中探知草原的胸怀,在绵延的韵味中捕捉蒙古人对草原的眷恋,在苍凉的曲调中追溯蒙古族悲壮的历史剪不断的家乡情,唱不完的出塞曲!,(3)“遗忘的古老言语”指古代所有出塞人作的诗歌,或者是出塞人曾经的言语 诗人渴望再度看到长城的塞外,看到塞外的风光,再回味塞外的风情 表达诗人对塞外风光的热爱和怀念的思想感情一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边塞壮丽奇异的风景便浮现在脑海里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抒发情意的地方有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悲伤哀怨;有陆游“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怀;有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雄伟; 有希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思家心切…… 而诗中有着与边塞诗词相同相通的精神气质,爱国——对文化,对河山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在诗的字里行间中,处处都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诗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用“那遗忘了的古老的语言”,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却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三十七年来自己从未见过的故乡在黄河之滨,阴山脚下,纵使风沙呼啸,也难掩草原的千里金光,英雄骑马,荣归故里:即使是三十七年的分离,却也仍然磨灭不掉诗人对于这片故土的渴望与思念 当你细细品味时,会发现:《出塞曲》荡气回肠的音调,似乎正在低吟着诗人心中那首描绘故乡母亲的曲子……,《当我死时》,余光中,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任教台湾师大,并主编《现代文学》杂志和《文星》杂志的诗歌部分1963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64年秋应邀赴美任教讲学1966年返台,继续任教台湾师大1980年任台湾师大英语系主任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玉苦瓜》、《梦与地理》、《五行无阻》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日不落家》等余光中的诗歌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 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①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②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对祖国的思念与挚爱,②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比死都痛苦,当他回到祖国,即便是死了,葬在祖国的山河之间,就等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有了温暖的依靠,比在异国他乡孤零零一个人受尽冷遇要幸福得多,所以说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诗人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

③ .诗中有两行起过渡作用,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③七、八两行过渡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一句呼应第四句,构成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是全诗的关键意象最纵容最宽阔“写出了“我“梦想中的祖国母亲怀抱的安宁、温馨与宽容,呼应了第三句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一句启下,引出游子早年漂泊异乡,望穿秋水,不得回归的痛苦的幻想,即用“眼睛““饕餮地图“以“代替回乡“④现实的躯体不过五尺之躯,死后也只能葬六尺之土,现实的听觉也无法同时听到长江和黄河的涛声诗中的躯体和听觉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④躯体异常庞大,大到可以 “ 睡整张大陆 ” ,同时拥有两个母亲河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地拥有祖国、全身心地融入祖国的情感,生前无法满足的情感,愿死后能加倍地补偿⑤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⑤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⑥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 ⑥死后安葬在祖国,叶落归根(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躯体安葬在祖国,身心安眠在故土,灵魂获得安宁深入探究情感和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游子的悲凉,对祖国的热爱,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思乡 “ 中国青年 ” 的形象,选择 “ 长江 ” “ 黄河 ” 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两河是母亲河,象征祖国,当我死时,,葬我,,长江黄河之间,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满足,,坦然睡去,睡整长大床,听安魂曲,听永生的音乐,满足地睡去,满足的想,,乡愁,主旨,本文通过对“当我死时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极深的乡愁情结和爱国情感。

艺术特色,一、情感脉络的独特的展开,时间为线索: 从现在跃入未来,然后回头遥看现在 当我死时 (从现在——未来) 我便 (暗渡为既成现实) 从前,一个中国青年 (现在成为了从前),情感脉络展开的方式较好地表达了主旨,怀乡诗:“归不得”是其主题 “归不得”——活不能归——魂归故国—— 突出了现在时的“归不得”的痛楚、饥渴,二、反向夸张的巧妙运用,诗歌的构思从“魂归故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展开 缩小夸张:睡整张大陆 两管永生的音乐(黄河、长江)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西 川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有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束,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时河汉无声,稀薄的鸟翼 坠落,使驽马惊惶 逃向我,我站立不动 让灿烂的群星如亿万只脚 把我的肩头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作者简介: 西川,诗人,散文家和随笔作家,本名刘军,196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

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并投身当时全国性的诗歌运动,倡导诗歌写作中的知识分子精神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1997)、《大意如此》(1997)、《西川的诗》(1999),诗文集《深浅》(2006),散文集《水渍》(2001)、《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2004),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1997),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2001),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2004)、《米沃什词典》(与北塔合译,2004)编有《海子的诗》(1995)、《海子诗全编》(1997)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庄重文文学奖(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等西川与海子,与骆一禾,构成那个时代的传奇他们被称为北大诗歌“三剑客”[简 析] 哈尔盖,在青藏高原上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哈尔盖“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抬头仰望星空时的所见所感。

诗人首先见到、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驾驭”的“神秘”,一种摄人心魄的、源于自然的“魔力”这种“魔力”是巨大的,它“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束,穿透你的心”在这种“魔力”面前,“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诗人没有直接描述这种“魔力”,而是通过描述瞬间的心理感受暗示出来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具体事例渲染这种“神秘”:“河汉无声,稀薄的鸟翼/坠落,使驽马惊惶/逃向我”此时,诗人已痴迷于这种“神秘”-——“我站立不动/让灿烂的群星如亿万只脚/把我的肩头踩成祭坛这种“痴迷”,是通过“驽马惊惶”来反衬的最后两句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哈尔盖风光顶礼膜拜的神情 在结构上将交代性文字(第六至十行),放在中间作为过渡,这种写法可简省笔墨,避免平铺直叙,同时使诗一开篇便造成悬念以文为诗是此诗的又一个特点,看似散文化的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