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感染内科艾滋病护理常规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体液途径传播HIV特异性侵犯并破坏人体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二、护理措施 (一)隔离艾滋病患者应执行血液—体液隔离,艾滋病期的患者须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遵医嘱给予预防性治疗,防止各种机会性感染二)营养支持的护理1、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宜,鼓励患者多饮水2、有呕吐者,给予清淡饮食,并少食多餐,遵医嘱在饭前30分钟给予止吐药3、有腹泻者,给予低纤维素,低脂肪饮食,限制麸皮型、干炸食物及生冷饮食4、不能进食、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必要时静脉补充所需营养和水分5、定时监测患者体重、血红蛋白的变化三)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2、观察患者有无肺部、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黏膜等感染的相应临床表现,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治疗四)加强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减轻口腔、外阴真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不适。
五)用药护理服药前进行服药依从性教育,说明用药的目的、毒副作用及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1、用齐多夫定(AZT)治疗,注意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可引起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常发生在治疗的前4个月2、用司他夫定(D4T)治疗,警惕外周神经炎、乳酸中毒、胰腺炎以及代谢综合征等毒性反应的发生3、用拉米夫定(3TC)治疗,观察有无头痛、恶心、腹痛、腹泻等,给予对症治疗4、奈韦拉平(NVP)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皮疹,常发生在患者治疗的前3个月5、依非韦伦(EFV)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毒性通常在患者治疗的前2周出现,要求患者睡前服用该药较好6、用洛匹那韦(LPV/r)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腹泻、高脂血症、肝功能损害、乳房增大等该药不能和利福平同时服用 7、替诺福韦(TDF)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肾功能不全,恶心、呕吐、腹泻 、胃胀,头疼、衰弱,乳酸酸中毒并肝脏脂肪变 8、应按时抽血查血型、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及血气检查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专科知识、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相关机会性感染及预防等,特别是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家庭生活防护措施要指导到位 (七)职业防护增强医护人员防护意识;病房合理配置防护用物;操作环境宽敞、明亮;操作时采取标准防护措施;熟悉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流程。
(八)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病情许可情况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定期到门诊复查 2、合理饮食,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 3、戒酒、限烟戒除不良嗜好 4、预防并发症 5、节制性生活,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 6、避孕 7、生活中皮肤破损时注意伤口包扎及血渍的消毒 8、免疫力低时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 9、禁止献血、供精子、供组织和器官 10、按医嘱规律服药三、主要护理问题(一)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艾滋病期并发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有关二)有感染的危险 与艾滋病期常并发机会性感染有关三)恐惧 与艾滋病预后不良、疾病折磨、担心受到歧视有关四)活动无耐力 与长期发热、消耗过多、体质虚弱等有关五)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或机会性感染和卡氏肉瘤有关六)腹泻 与并发胃肠道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有关七)社交孤立 与实施强制性管理或缺乏社会支持及易被他人歧视有关八)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感染有关九)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十)便秘 与疾病有关十一)口腔粘膜改变 与真菌感染有关 十二)知识缺乏 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附 艾滋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一)理解同情并体恤病人 1、努力使感染者和病人持久地保持希望,这是许多感染者能较长久生存的重要因素。
向病人表示医护人员会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尽全力缓解和减轻他们的痛苦2、理解感染者和病人的过激行为,看到病人发脾气、宣泄愤怒情绪时,不要觉得尴尬设法离开,此时的同情、劝慰会更有效3、主动与感染者或病人交谈,取得他们的信任,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并认真倾听内心痛苦的体验4、创造一些条件,使HIV病毒感染者或病人能与其他HIV感染者建立联系如条件许可,可让他们定期见面,互相诉说各自感受5、对病人实施此类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时,要注重言语技巧,不宜仅强调自己的社会标准和观念,需站在病人的立场,了解病人的身心,归纳病人的问题二)帮助家属谅解和接纳病人 一个家庭出现艾滋病人,除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还可累及家人承受他人或社会的歧视,不可避免地影响照料者的情绪,有时照料者难免无意识地在言谈中流露出不耐烦或不满的情绪,应引导照料者努力克制其情绪三)健康教育与咨询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或怀疑感染HIV者及其家属,需经常性给予情感帮助和心理支持因其面临的生活、医疗、工作、家庭、心理等难题可周期性出现,并加剧对其身心、情感的压力健康教育与咨询在确认并帮助病人及亲友处理其主要问题时尤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