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现在通过测量知道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支持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或方法(即证据)心驶向远方的帆船总是船身比脆杆先消失站得高,看得远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月食时,月球“缺损”部分总是弧形的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既有科学与迷信的较屋,也有方法与科技的进步,更有人类对真理不畏艰辛的追求,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地球由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 幔、地核三层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我们习惯这么划分 第 2 节 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定义 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结构 地球仪由底座、支架、地轴、球体等组成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轴 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北极 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 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赤道 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经线和经度 经线 经度 概念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本初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经度的划分 从0 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分别属于东经(用“E”表示)和西经(用“W”表示)经度的分布规律与判定方法 经线圈 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经线A(30 W)和经线B(150 E)、经线C(30 E)和经线(150 W)、0 经线和180 经线分别构成一个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划分 分界线 为了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 经线和东经160 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如果某点经度是东经,与160 E作比较 小于160 E则位于东半球,大于160 E则位于西半球 如果某点经度是西经,与20 W作比较 小于20 W则位于东半球,大于20 E则位于西半球 中国位于东半球纬线和纬度 纬线 纬度 概念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注了读数,这就是维度 赤道 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 0。
维度的划分 从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纬度的分布规律与判定方法 南、北半球的划分 分界线 赤道,即0 纬线 南、北半球 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中国位于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纬度0 30 称为低纬度 纬度30 60称为中纬度 纬度60 90 称为高纬度 经纬网 概念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经纬度位置 在经纬网上,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有其对应的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其位置就是这两条线的交点作用 利用经纬网,可以标记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目前,经纬网定位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气象观测等许多领域地图 地图的含义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常用的地图 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是比较常用的地图地图的三要素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它们是地图的基本“语言”比例尺 含义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主要有文字式比例尺、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直接用文字说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关系,如“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360 千米”。
线段式比例尺 地图上比较常见的 一种比例尺,它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出相应的实地距离数字式比例尺 用分式表示,其分 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且分子为 1如“l:36 000 000”表示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36 000 000 厘米比例尺的大小分类 通常可将比例尺分为三类(按数字式比例尺表示时)大比例 尺(大于或等于 1 :100 000)中比例尺(介于1:1 000 000 和 1:100 000 之间)小比例尺(小千或等于 1:1 000 000)方向 地图的方向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有经纬网的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它的四周都是北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它的四周都是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 通常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例与注记 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1 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等,叫注记现代科技与地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图的表现形式、装载内容和编制方式不断发展,地图的种类更为丰富,出现了许多新的地图,如有声地图、三维地图、盲文地图等。
地图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第 3 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 岩石的类型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不同部分由不同的岩石组成岩石的识别 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岩石岩石的外观特征 岩石的外观特征主要包括 岩石的排列结构 裂隙发育程度 岩石里面是否有砂粒、砾石、气孔、矿物品体颗粒或化石等 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 色、色泽、坚硬的程度等)差异也常用于识别岩石 组成岩石的物质 不同的岩石是由不同的矿物晶体组成的岩石的类型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三种岩石是可以通过各种成岩作用转化的,这也就形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自然界的岩石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岩石的应用 用作优质建筑材料的岩石 花岗岩、大理岩等 用作工艺材料的岩石 新疆的和田玉、浙江的青田石等 能形成矿产资源的岩石 岩浆岩中一般会含有铁矿、铜矿、铝土矿等金属矿产;沉积岩中一般有煤矿、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第 4 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变动的概述 地壳变动表现为上升、下沉或水平运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
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球上山脉和谷地的形成 海陆变迁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地壳变动的其他痕迹 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以及火山喷发、地震等火山 火山和火山喷发 地壳不断运动,地壳内部喷出的高温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称为火山;如果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火山结构 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 火山种类 根据火山的活动特点,可将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 正在喷发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 史前曾经喷发,而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山休眠火山 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火山的外部形态 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千差万别,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外形呈圆锥状的活火山,而冰岛等地许多正在喷发的火山却没有明显的火山锥世界火山的分布 最容易发生火山活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不利影响 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有利影响 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最的矿产,如硫矿等地震 地震的含义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有关地震的一些专业术语 震源 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 0 300 千米处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中距 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 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地震的危害 大的地震常常会造成房屋倒塌、交通设施损毁、人员伤亡等灾难地震的前兆 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 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的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在底楼的话,要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如果在高楼,来不及逃离时,根据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在室外的话就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如果被压在倒塌的房屋里,应先尽最除去压在身上的重物,千万不要大喊大叫,避免体力消耗过多当听到外面有人时,再设法让别人知道你的位置,以便及时获救。
总之,地震发生时,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他人,以免作无谓的牺牲其他措施 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第 5 节 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的概念 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自然原因 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最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人为原因 改变植被情况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坡地失去了植被保护后,水土流失加重,崩塌、滑坡现象就会时常发生改变土层结构 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最的松散堆积土层改变地面形态 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等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世界上有 50 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和日本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泥石流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特点 泥石流的暴发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泥石流常常会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掩埋良田,摧毁矿山,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泥石流发生前的征兆 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 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发生前 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泥石流发生时 有效地抢险救灾,降低危害程度;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地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第 6 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科学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大陆漂移学说 时间和提出者 大陆漂移学说是 20 世纪初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内容 地球的陆地在 2 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证据 地形证据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可拼合性岩石证据 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生物证据 大西洋两岸某些生物具有亲缘关系化石证据 大西洋两岸在生物化石上具有相似性海底扩张学说 1960 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内容 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