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报纸】【古代】露布 ,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 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时效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开元杂报 :指唐代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 、“邸吏报状” 之类的早期官报 这说明,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黄帝活动、召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信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进奏院状的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正式活动, 且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这些消息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敦煌进奏院状:是现存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在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故称“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 是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 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其目的是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 “邸报” 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 “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民间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与南宋主要内容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等小报的消息灵通,时效性强, 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读者范围广。
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止,因此屡遭查禁,但屡禁不止报房《京报》: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与民间、 以营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 盛行于清代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劲爆上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之类的稿件,为读者提供科举和司法等方面的消息在近代化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 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最完备的形式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1815-1915)《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它是1815 年 8 月 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创办的中文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 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 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该报于1821 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于 1833 年 8 月 1 日在广州创刊,由郭士立创办、主编,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1834 年 1 月,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 ,全场331 字,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版情形,这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该刊于1838 年 10 月停刊《新闻纸略论》《新闻纸略论》是中国近代刊物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论,于1834 年 1 月发表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全场331 字,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略”无“论”,但是它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版情况,内容十分丰富, 可以说是西方现代报刊历史的浓缩,而且这是“‘新闻自由’第一次在中国报刊上出现”,也给中国带来全新的新闻理念补充】《察》和《东》的异同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1.从内容上看,两者均有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但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
《东》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 《察》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2.《东》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 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纸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3.与《察》相比较, 《东》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4.《东》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用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5.《东》还登载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出版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1853 年 8 月 1 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 年 5 月停刊,共出版33 期,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 政治上拥护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 1855 年,该刊增出副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纸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该刊还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 年 7 月 1 日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来,是一份综合性日报,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曾一度独享刊登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重视言论,常就中外关系和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
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很大《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月刊英国伦敦传教士亚历山大?伟列亚力创刊于上海,不同于此前的其他刊物,本刊物并非纯粹性宣传基督教义的宗教性刊物,而是综合性期刊在内容上,《六合丛谈》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亚历山大本意是想将其办成新闻性刊物,但是又想使所有的人都成为自己刊物的读者,遂将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融于一体,办成一个大杂烩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很小,一年后停刊《万国公报》《万国公报》 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 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 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得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 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污蔑孙中山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 《 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申报》(重要)《上海新报》创刊于 1861 年,周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是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传教士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以广告、航运和行情为主,于1869 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载电讯的中文报纸, 兼载新闻 所刊载的新闻, 大多译自或转自沪、穗、港等地出版的中外文报纸,有时也摘登一些《京报》上的信息,不重言论1872 年因与《申报》竞争改为日报,同年底因亏损停刊 (和《申报》的竞争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竞争,促进了早期报业的繁荣)《新闻报》创刊于 1893 年 2 月 17 日初期为中外合资性质,报纸标榜“无党无偏”、 “经济独立”创刊初期大体和《申报》相仿,并迅速成为和《申报》不相伯仲的报纸20 世纪一二十年代汪汉溪任总经理,精与经营是旧中国地位、影响仅次于《申报》的第二家大报经营:1.摸索出一条“借款——还债——再借再还”,加快资金周转的生财之道2.大力发展广告业务,但该报广告时时挤占新闻版面,并等过一些低级趣味的广告内容:1.以工商业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对象,注重报道经济新闻,重金聘请经济学专家主持2.注意适应市民兴趣,扩大社会新闻报道,并设有多种知识性、趣味性的副刊、专栏。
近代中国人早期办报】《循环日报》《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 年 2 月 4 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支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撰写的争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中外纪闻》 (如果考梁启超的办报经历,这张报纸要出现)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1895 年 12 月 16 日改名为《中外纪闻》 ,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 年元月 20 日停刊特点: 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时务报》1896 年 8 月 9 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任总编辑,旬刊, 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的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成为“时务文体”梁启超办报经历是重点,考法、考点非常多)【补充】“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中国近代史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报刊政治家在写作中形成的一种报章文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 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报刊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 故被称为 “时务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 平易畅达, 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杂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文体出现以后,风行一时, 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写的第一篇论说该文强调报纸对于国家“去塞求通”的重大作用,论述不变法的危险,变法的重要性和如何变法,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