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定位置》教案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7079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 确定位置》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 确定位置》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 确定位置》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 确定位置》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 确定位置》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确定位置》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确定位置》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确定位置教案第1课时 确定位置(一)教学内容教课书第29页。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棋盘、黑、白两色棋子、一幅象棋、一张表格。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介绍自己的位置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小伙伴,(课件出示主题图)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教师

2、:哪位同学能给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学生可能用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或第几组第几排来介绍自己的位置。教师:真不错,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老师特别注意到有的同学用第几组第几排这种方式介绍位置,其余同学能继续用这种方式来向你的同桌介绍自己的位置吗?学生用第几组第几排向自己的同桌介绍自己的位置。2揭示课题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同学们已经学过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确定位置。(教师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了解用“列”、“行”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教师指着小红问:同学们能用前面你们掌握的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新朋友小红的位置吗?学生可能介绍:小红在第3组第2排。教师:你们是怎么找到她的位置的

3、呢?引导学生回忆原来找位置的方法后回答:我是先数第几组,再数第几排这样找到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主题图上先闪烁第3组的前两个小朋友,再闪烁第2排的左边3小朋友,最后闪烁交点小红。教师:是这样找小红的位置的吗?教师:非常好!生活中我们习惯先横后竖的观察,先横着看小红在第3组,竖着看她在第2排,在数学中我们习惯把横着排列的说成“行”,竖着排列的说成“列”。你能用“列”和“行”说一说小红的位置吗?引导学生说出:小红在第3列第2行。教师:再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同学们边说边注意思考一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用“列”和“行”说自己的位置。教师:不错,从刚才大家说位置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在介绍位置时都用到了第几列和第几行。教师: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指着板书的第3列第2行)表示一位同学的位置通常用两个数,第1个数表示这个同学在第几列,第2个数表示这个同学在第几行。2探究在方格中用“点”来表示位置(1)从主题图中抽象出方格及小红的位置。教师:想看魔术吗?老师用魔术把主题图变一变。(在主题图课件中小朋友位置上闪现方格,然后隐去图中的小朋友,只留下小红“点”的位置和方格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小朋友们的位置变成了方格,并且方格中横着的数表示列数,竖着的数表示行数。教师: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小红的位置在方格中用第3列第2行的交点来表示。教师:

5、你是怎样找到这个点的呢?引导学生回答:在方格中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然后用它们的交点(课件闪烁这个点)表示小红的位置。教师:真棒!小红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这个点可以用数对(3,2)来表示。(教师在小红所在点的下面板书(3,2)能说说(3,2)表示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回答:前一个数3表示第3列,后一个数2表示第2行。教师:能说说从(3,2)这个点知道些什么吗?(2)教学用“点”表示小娟、小强的位置。(课件返回到主题图)教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介绍一下小娟和小强的位置吗?教师:试一试在图中用“点”表示小娟和小强的位置。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方格中标出小娟和小强的位置,然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教

6、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课件上闪烁小娟和小强两个“点”的位置。教师:你为什么要用这个点(指小娟“点”)来表示小娟的位置呢?教师:你为什么又要用这个点(指小强“点”)表示小强的位置呢?学生回答后,请学生试着用数对描述自己或班上同学的位置,并在教师提供的方格纸上用数对标出自己的位置。三、理解加深。教学例2。象棋比赛情景。教师:怎样才能把棋子的位置说清楚呢?。1学生用行、列表示棋子的位置教师:怎样在棋盘上确定位置呢?我们可不可以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呢?(出示第29页例2图)教师: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我们的棋盘和上节课我们的位置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在上节课学习的位置图上,“组”用“列”来表示,

7、“排”用“行”来表示,也就是说竖的表示“列”,横的表示“行”。在这个棋盘上也有竖着的“列”和横着的“行”。教师: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棋盘中(隐去棋子),竖着的线也称为“列”,(隐去“行”,闪烁“列”)横着的线也称为“行”(隐去“列”,闪烁“行”)。现在你觉得我们可以怎样来清楚地介绍每个棋子的位置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也可以用“列”和“行”来表示棋子的位置。教师:这个想法不错,为了我们研究方便,请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棋盘上的“列”编上序号,再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在左边把“行”编上序号。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辅导,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2学生用数对表示棋子的位置(出示例题,

8、如图所示)教师:谁能用“列”和“行”介绍“”的位置?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很好,你是怎样找到“”的位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我先竖着看“”的位置在第8列,再横着看“”的位置在第3行。教师:是这样吗?(先闪烁第8列,再闪烁第3行,使列和行的交点落在“”上)教师:你觉得该用哪一个数对来表示“”的位置呢?教师:为什么呢?教师:你能分别用数对来表示“”、“”、“”在棋盘上的位置吗?选一个你喜欢的棋子,给同桌的同学说一说。学生用数对表示后,选一个喜欢的说给同桌听,然后全班汇报。3探究用数对表示生活中的位置教师:你是怎样用数对表示棋盘上棋子的位置的呢?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棋盘上棋子的位置可以用数

9、对来表示,还有很多东西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比如,我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教师:同学们真能干!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还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能多留心观察,好好地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简评: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以后,还要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感受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四、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4题。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研究。第2课时 确定位置(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

10、31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动点运动后的位置。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表示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动点运动后的位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3出示例3。教师:请你仔细观察情景图,用列和行说说小方家的位置。教师:现在小方家从向东行到学校,每分行50m,她8分就能到学校,如果图中每格的距离代表50m,请你在图上用点标出学校的位置。

11、学校的位置应该在图上第几列第几行?为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讨论。学生可能回答:学校的位置是第9列,第3行。因为图中每格的距离代表50m,而小方每分向东行走50m,所以小方每分走1格,她走了8分就到了学校,所以她走了8格,也就是从第1列走到了第9列。由于小方是向东行走的,所以她所在行数不变,还是第3行。教师:小方行走到现在的位置也就是学校的位置第9列,第3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呢?教师闪烁,小方的家,再闪烁小方走的过程(格数),最后闪烁学校的位置,并在上边闪烁出数对(9,3)。教师:请同学们把表示学校位置的数对填在书上。2教学例4出示例4情景图及相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问后,再抽学生说一说,灰兔

12、的位置和森林的位置,特别是森林的位置,要让学生看清楚。教师:两只兔子同时向森林的家中跑去,速度一样,它们能同时跑回家吗?为什么?小组议一议。学生可能回答:两只兔子不同时回到家中,灰兔比白兔先跑回家。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回答:因为灰兔在家的西方。离家只有5格,白兔在家的南方,离家有6格。所以灰兔向东跑回家只跑5格,而白兔向北跑回家要跑6格,它们的速度相同,所以灰兔回家时,白兔还差1格才到家。教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么,当灰兔跑回家时,白兔应该在什么位置呢?你能用列和行说一说吗?教师:能用数对表示吗?教师:闪烁白兔的位置,并在方格上标出(8,6)。教师:同学们真行,能仔细观察,准确的表示出白兔的位置。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多动脑,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30 页课堂活动。2练习八第57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