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6292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贫困生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贫困生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贫困生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贫困生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贫困生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贫困生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贫困生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 作者:宁致远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深入, 高校贫困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作为当前高校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经济、心理、交往等多种压力,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并已成为高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及建议。关键字:高校、贫困生、现状、突出问题、对策正文:一 高校贫困生现状高等院校中,通常把家庭人均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费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贫困生”。 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行为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行为,他们在心理状态、学习动

2、机、人际交往以及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贫困生的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首先,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平均状况来看,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确定为“贫困生”,低于90元为“特困生”。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普通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一30,其中特困生占8一15。其次,贫困生来源复杂,分布呈现多样性高校不限生源的特点,使学生来源呈现出”地域广、多样性”的特点。一部分高校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地区整体落后是出现贫困生现象的重要原因。据调查,高校贫困生中70以上来自农村,之中“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占到了6968。另一部分贫困生

3、来自弱势群体家庭,如:单亲、多子女、失业、无劳力或疾病及意外事故家庭。同时,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城市,高校城市贫困生的比例近年内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二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心理状态表现异常。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普通同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贫困大学生作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失衡。贫困生在行为上多数表现出自卑抑郁、紧张拘谨、胆怯害羞、孤僻焦虑等特点。部分贫困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都陷入了“心理贫困”之中。他们不愿与人交往,基本上与生活背景相似的学生联系,交际范围比较狭小

4、,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因此,他们经常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情绪较不稳定,没有安全感。(二)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有些贫困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最终效果不理想。尤其是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知识积累不足,因而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由于在大学生活中学习过程是需要投资的,贫困生在维持自己正常的生活开销外,购买四六级辅导材料、考研书籍以及各种考证等费用已经成为贫困生望尘莫及的开支。这些花销少则百元,多则上千元,这无疑给贫困生的学习造成无形的阻碍。而面对这些困难,他们往往信心不足,缺乏恒心和毅力。(三) 理想不

5、够远大,缺乏成长目标。有些同学因为自己是贫困生而自卑、痛苦,他们怨天尤人,总在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命运不济。他们对于未来的成长缺乏规划,对于今后的人生目标不够明确,理想不够远大,只是定位在摆脱贫困现状,改善生活条件上。调查显示,学习目的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占67.1%,仅有14.5%同学回答学习是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并同时为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四)诚信意识较差,道德素养有待提高。在调查中发现,很大比例的贫困大学生诚信意识较差,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诚信缺失,不守承诺,国家各类助学贷款的还贷率低;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甚至不惜制造假荣誉证书;还有些学生在考

6、试中抄袭、作弊,在做论文写文章中东拼西凑,剽窃抄袭;还有的学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充当“枪手”,替人考试,代写论文,赚取实惠。大学生道德观念滑坡严重,道德素养急需提高。 (五)人际交往较少,沟通能力较差。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而贫困生苦于没有一定的特长而在各类活动中退后,长时间下去,造成严重的自我封闭。贫困生因经济窘迫,无力承担人际交往费用,在同学聚会、郊游、过生日等各种交往活动中,因囊中羞涩而退避一旁。他们虽有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但在人际交往中又觉得无所适从,长期处于这种矛盾纠结之中,导致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造成沟通协调能力欠缺。(六)

7、消费水平相对低下。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多数来源于父母,家境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尤其是在某些“富二代”、“官二代”的消费观念影响下,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传统的吃饱穿暖等要求,而是在消费上追求新异,惟恐落后于时代潮流。因此,有的贫困生为了摆脱自己的弱势地位,随波逐流,攀比思想严重,脱离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还有的贫困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将父母给的学费挥霍一空,更有甚者,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三 高校贫困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认定依据的可信度有待商榷。地方基层组织对贫困大学生所开具的贫困证明没有规范性的规定,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持有不同

8、的证明材料,他们之间不具备可比性,学校难以根据证明料对其进行有差别的资助。作为最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村(居)委会,为了让本村居民获取利益,贫困证明很容易开出来。地方基层组织难以对本地区的每一户家庭经济收入进行全面了解,对学生家庭所提供或填报的数据也无法进行一一核实,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利用所拥有的社会资源,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假证明,以获得学校的资助,因而使得高校难以甄别。其结果一方面使有限的助学资源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助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小部分学生的不道德行为。(二)操作方法不够科学。实际工作中认定贫困生大致有以下三种办法:第一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贫困申请和自己对

9、学生的了解情况来确定;第二是委派班干部对贫困学生进行调查,召开班委会确定;第三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提出候选人全体同学投票决定。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够规范、科学。比如第一种方法,认定结果必然会受到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的个人偏好等影响,这种方法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十分熟悉,并且要耗费辅导员大量的时间精力。第二种认定方法由于主要是学生干部来操作,因学生的判断力和观察力有限,加上操作方法不规范,必然也会影响到认定结果的客观性。第三种方法,虽然班级同学都参与评价,但是选举工作也会受到学生人际关系、选举办法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容易侵犯困难学生的隐私,伤害贫困生的自尊

10、心。(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贫困生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辅导员与班干部对贫困生的日常观察来判断。一小部分学生家庭社会关系强大,可以更改入校时所填写的真实档案,伪造自己符合条件的书面材料,更有甚者,直接请上级领导或部门施压,要求学工部门将不符合条件的人纳入到资助的范围中来,从而在贫困生队伍中“混入”了非贫困生,而这些非贫困生其消费能力和水平会远远高于真正的贫困生,这是一些高校的贫困生被染上污名的重要原因。三 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一)扩大高校贫困生“奖、助、贷、免、补”覆盖面。为了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各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以扩大“奖、助、贷、免、补”的覆盖

11、面。首先,应在高校内设立向贫困生倾斜的奖学金项目,评选范围限定在贫困生之内,且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这种针对贫困生的专项奖学金的设立不仅能从经济上支持贫困生,更重要的是能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二是设立贫困生资助专项基金。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学生所交学杂费用途之一就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各高校都要从收取的学费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贫困生救助基金。三是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拓宽奖、助学金的来源渠道。学校不仅要宏观指导整体规划,更要将触角伸向社会,取得社会的认可,建立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二)加强管理和监控,提高认定方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高校要重视贫困生工作,除了

12、积极筹措济困资金,建立协调统一的认定机制和各项资助的时间安排,还要下大力气,投入人力物力,建立专门的助学帮困中心,使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严格认定程序,从贫困生的申请承诺、评议建档、审核公示、跟踪调查、违纪查处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主观操作和人为因素。对那些出于“面子”等原因不主动申请资助的学生,要利用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与学生的“天然联系”,搜集学生中相关信息进行鉴别,及时发现给予资助,并引导其走出心理误区。对违反校规、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的学生及时取消资助资格,并给予相应纪律惩处,不断提高认定方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三)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是贫困大学

13、生思想教育的基础,高校应树立助贫与育人并举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及心理健康讲座,同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贫困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学会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建立辅导员、班导师、教师谈心制度,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贫困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沟通谈心,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都会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

14、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克服和战胜困难,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三是建立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预防和矫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加大勤工助学工作力度,由单纯救济方式转向用勤工助学,逐步实现组织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勤工助学不仅能解决贫困学生迫在眉睫的困难,同时通过对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走上社会有很大帮助,也能使学生依赖国家、学校、家庭的消极心理得到转变,促使他们树立自立、自尊、自强健康品格。 (五)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发展与自强自立意识。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

15、不能养成“等、要、靠”的习惯,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就业资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六)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团体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应急网络体系的建设。学校除了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外,还要通过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重点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异常问题。(七)营造社会关注。促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经济困难家庭这个弱势群体,真正形成一个合力,每个人都有责任来帮助这个弱势群体,才能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经济上帮助脱贫要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解决经济困难问题。政府、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倾斜经济困难家庭,使他们力所能及的脱离困境,达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1常友善浅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运,2007.2.刘雪梅.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3.常亚平,宗树阔.中国高校学生贫困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 2009作业人员在生产作业时必须按规定穿符合生产作业要求的工作服,袖口与腰带必须牢牢扎紧,不得穿破损工作服,以免在机器运行或设备旋转时受到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