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名二子说》(长春版)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2806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4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名二子说》(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名二子说》(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名二子说》(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名二子说》(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名二子说》(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名二子说》(长春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二子说教学设计巢湖市柘皋中学 葛庆国老师 教材分析名二子说是苏洵写的一篇文章,写为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命名的缘由,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并介绍了二子的性格和名字由来。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2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3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4. 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2. 通过合作探究,领会作者给两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苏洵给儿子命名的深意,启示人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深意,准确熟练熟读译

2、文。【教学难点】理解苏洵给儿子命名的深意,启示人生。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苏门三文豪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苏轼苏辙两位文学大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父苏洵在当年给儿子起名时深有讲究我们却不曾知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名二子说(板书)二、新课教学:1文学常识:(生答)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以启示或给自己明志。2理解题目:论说二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3二生朗读感知内容:苏洵依据车的组成结构特点,给两个儿子起名的缘由和期望。4了解作者:(生读)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八家之中苏家占三席,可见其父治

3、家有道,教子有方,如果没有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不能有我们日后的两位文学大家,那么其父苏洵何许人也。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轻时应试不举,仁宗嘉祐初年携二子入京,其文受到欧阳修称赏,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家典籍编撰官员)、文安县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员)。与人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从六品)。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著有嘉祐集传于后世。苏洵子女六人,长子和三个女儿均早逝,只剩苏轼苏辙两个儿子,一女苏小妹(后经考证,实为讹传)。5写作背景:(生答)仅存二子,倍加珍惜,那么苏洵在什么背景下给二子起的名字呢,庆历六年(1

4、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我们再来具体体会一下这位父亲深重的心迹。6全体朗读阅读注解7逐段通译分析第一段“轼”名说(板书)1)介绍古车四结构,强调车轼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出示古车图片2)对苏轼的劝诫。内敛外饰(板书)苏轼起名原因:而苏轼从小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希望苏轼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

5、位,放低身段,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第二段“辙”名说(板书)1)强调辙的特点和优势 (没有功劳、不担责任)2)对苏辙的勉励。冲和淡泊(板书)苏辙起名原因: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苏洵希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重。8师读生译道理启示: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光芒,处在一个隐晦的位置修养自己)(学会生存)(板书)三、解析名字:苏洵这篇用心良苦的名二子说,不仅表现出他对两个儿子的深切了解,也对两个儿子进行人生为人处事的深刻教诲,表达了一位高深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重望和深深劝勉。所谓知子莫若父,名如其人。四、总结写法:(拓展二子字)其实无论文中的苏轼苏辙,

6、还是同学们的名字,都不能称之为名字。名字名字有名还得有字。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这种用物的特点来说明一个道理写法是:托物寓意(板书)五、名字知识: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簪)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六、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名二子说(苏洵)劝诫轼名说-内敛外饰(韬光养晦)勉励辙名说-冲和淡泊(学会生存)托物寓意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