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七巧板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9323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七巧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七巧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七巧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七巧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七巧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与实践七巧板教学内容:七巧板学生状况:这个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有些甚至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在与学生接触后,逐渐了解到大多数孩子成长在不完整的家庭中,家长素质又普遍较差,孩子承受了很多家庭带给他们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以提高在数学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主观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找回那份自信心,从而愉快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模型,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习。教材分析:学生生活的空间中存在着丰富的图形,图形的直观性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界及社会的绝妙工具。在这种真切的感知下,经历探究七巧板的制作过程从而体会几何图形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在七巧板的制作和

2、拼图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与相互评价中,体会不同图形的奇幻,以及其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七巧板的制作方法及几何图形间的相关联系,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技能。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并熟悉其几何语言的表述。2.在七巧板的制作及图形的性质、变换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七巧板拼图活动中,对所作图形做出合理的推断或猜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结合自己的图形发现其中的平行线、垂线、直角、锐角、钝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3.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明的世

3、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在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探究七巧板的制作方法并制作一副七巧板。教学难点:通过拼图时所表现的几何图形,把握已经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度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几何语言的表达。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幻灯展示七巧板拼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1.七巧板的起源:七巧板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

4、近又有七巧图,七巧板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在18世纪,七巧板流传到了国外。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

5、,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2.七巧板的制作:(1)让学生独立观察七巧板图案并思考七巧板的制作方法。 (2)与同伴交流七巧板的制作方法。 (3)制作七巧板 (4)对七巧板每一块图形的基本认识。 (5)在整体图中找出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互相垂直的线段。 (6)指出整体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有哪些?活动说明:通过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线段、点、平行线、垂线、锐角、直角、钝角等有关几何概念的认识,强化几何语言的正确表达,丰富学生的数学意识。3.七巧板的拼图:(1)用剪刀把自己制作的七巧板中的七块几何图形剪下来(2)组内选择一副制作较好的七巧板,着色进行拼图。(3)与此同时让个别学生用多媒体及教具拼图(4)拼图作品展示,并指出图形中有哪些平行线?垂线?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几个钝角?三、课后探索: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赋予其意义。利用制作七巧板的方法制作一块八巧板、十巧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