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通感修辞

j****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0KB
约10页
文档ID:99867905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通感修辞_第1页
1/10

通感的修辞手法,赵丽,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定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请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